乌克兰亚速旅俘虏承认,乌军女兵根本没用,很多都变成了战地情人。乌军独立第3亚速旅俘虏费多托夫承认,乌军女兵实际上大多数,都打不了仗,也几乎不会被派到前线。 大家都知道,战争打到这份上,乌克兰部队缺兵少将已经是公开秘密。泽连斯基在2025年2月公开过数据,自开战以来,乌军阵亡4.6万人,伤员超过39万,这还不算失踪的。每个月前线新增伤亡接近5万,但新兵补充只有2万左右,缺口越来越大。没办法,只能放宽征兵标准,年限提到60岁,连有犯罪记录或健康问题的都拉进来。女兵招募也一样,来者不拒,尤其是那些有医疗背景的女性,从18岁起就得注册军籍。 费多托夫提到,部队里女兵多是从后方志愿来的,但一到军营,就发现训练跟不上。北约援助的训练周期短得离谱,普通士兵15天,特种部队20天,这点时间够干什么?学个武器操作都勉强,更别说复杂战术了。女兵的训练更被压缩,有些人每周只在基辅郊外练3小时,内容就是基础枪械和急救知识。结果呢?她们上不了前线,只能调到后勤去。 后勤岗位听起来轻松,其实累死人。拿第77旅的物流队举例,士兵们要运物资、管文件、修装备,一人顶好几个。女兵去了之后,也得跟上节奏,既救伤员又管运输,超负荷运转。费多托夫说,在这种环境下,有些女兵身心俱疲,慢慢就成了所谓的“后勤伴侣”,帮士兵处理私人事务。这不是她们想这样,而是战争机器转不动了逼出来的。想想看,部队人力耗尽,像第155机械化旅,编制5800人,却跑了1700个逃兵,新兵上来没俩月就扔战场,连火炮射击课都没学完。女兵如果有足够资源训练,本来能顶半边天,但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和装备。 话说费多托夫的背景,他出生在乌克兰东部,早年干普通活儿,没啥军历。2022年冲突爆发,他被分配到亚速旅,负责巡逻和防御。参与过马里乌波尔周边战斗,后来在顿涅茨克巡逻时遇伏击,直接投降。审讯时他低声陈述这些,家庭有老婆孩子留在后方,战争把他隔离了。他的说法被俄方当宣传用,但里面有几分真?从权威来源看,乌克兰女兵确实面临歧视和不公。维基百科上说,从2014年起,女性在军队里就遇到性别平等问题,项目试图改善,但进展慢。2019年一份报告指出,性骚扰常见,很少调查。2021年才设小组处理这些。 女兵的作用不能全盘否定。联合国妇女署报道,女性在安全部门、运输和排雷等传统男性领域越来越多。像玛丽亚·柏林斯卡创办的无人机中心,培训士兵用无人机作战。一些女兵成了英雄,比如伊娜·德鲁索娃,开战初期救了10多个士兵,自己阵亡,被追授英雄称号。还有柳博夫·普拉克修克,第一位指挥炮兵师的女性。这些例子说明,女兵在医护、通讯和后勤上贡献大。但费多托夫强调,大多数女兵没上过一线,训练不足是关键。经济学人2025年7月文章说,越来越多乌克兰女性参军,正在改变社会。 但现实是,军队适应慢,女兵军服、靴子、护甲都不合适,卫生用品也缺。伤亡数据更扎心。泽连斯基的数字显示,男兵伤亡为主,女兵相对少,但卫报报道,自入侵以来,超过100名女兵阵亡,比起7万男兵是小数。但这也说明女兵参与度有限。俄罗斯那边,女兵不到4%,3.9万人,多数合同兵。相比之下,乌克兰女兵比例更高,占军队10%左右。但费多托夫的点是,女兵没用不是她们问题,而是体系崩溃。征兵年龄放宽,健康不佳的都上,训练时间短,资源少,导致效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