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新加坡有70%的华人人口到这里,华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但是恰恰相反 在新加坡街头随便抓个人问问,十有七八是华人面孔,政府统计的74%华族比例确实没掺水,但要是因此觉得这里的华人都跟中国亲如一家,那就犯了想当然的错。新加坡的华人社会早就像组屋区的楼层一样分得清清楚楚,上层和底层对中国的态度,简直像牛车水的辣椒螃蟹和海南鸡饭那样截然不同。 先说说那些住共管公寓、开豪车的上层华人。他们跟中国打交道确实频繁,但手里的算盘打得比心更响。就拿淡马锡来说,这个新加坡的“钱袋子”在中国投了足足18%的资产,从宁德时代的锂电池到药明康德的实验室,哪里有利润就往哪里钻。 他们的中国区主席吴亦兵说“超配中国资产”,听着像感情深厚,其实不过是看中了中国企业在新能源、生命科学这些领域的全球竞争力。 在乌节路的金融酒会上,这些人聊的是跨境投资税率和研发补贴,没人会问你祖籍是福建还是广东,毕竟账本上的数字比祖宗祠堂的牌位更实在。 他们办公室里可能摆着中式屏风,但电脑里的投资组合表早就把情感因素过滤得干干净净,就像过滤咖啡渣一样彻底。 再看底层的华人,每天为了生计奔波,根本没精力对着新闻里的中国操心。建筑工地上的中国劳工月薪才800到1000新元,这点钱在新加坡连组屋的房租都快付不起了。 就算是本地的技术工人,像电工、水管工这些听着收入不错的职业,正职月薪中位数也就2500到3500新元,可新加坡的生活成本在全球排第七,每月光是房租和基本开销就至少要4052美元,换算成新元快5600了,这点工资刚够填个窟窿。 2023年的数据显示,新加坡全职居民的实际收入中位数还降了2.3%,手里的钱越来越不经花。政府发的800新元消费券,对这些家庭来说不是福利,更像是救命钱,得掰成好几瓣花在水电费和孩子学费上,哪还有闲钱闲心去管中国好不好。 在组屋楼下的咖啡店,大叔阿姨们讨论的是HDB维修基金涨了多少,明天的菜价会不会降,手机里的新闻推送早就被咖啡渍淹得看不清了。 造成这种差异的,还有新加坡骨子里的制度设计。政府天天讲“国家至上、社会为先”,这套共同价值观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组屋区按种族比例分配,华人再多人也不能聚成一块“小中国”;学校里教双语,但78%的华人都觉得讲流利英语才是身份象征,比说方言重要多了。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只有40%的华人觉得祖籍观念重要,懂书法、爱戏曲的更是少到可怜,还不到三成。 年轻一代从小就被教育“我是新加坡人”,课本里讲的是本地历史,唱的是国家歌曲,中国对他们来说,可能还不如K - pop明星来得熟悉。淡马锡虽然在中国投得多,但41%的资产还是牢牢扎根在新加坡,毕竟国家利益才是真正的根。 上层华人的商业往来,说到底是跟着钱走。中国有全球最大的市场,有宁德时代这样能赚全球钱的企业,他们自然要凑上去。但这跟感情没多大关系,就像他们投资美国、印度一样,哪里回报率高就往哪里去。 淡马锡在年报里明明白白写着,去年的利润主要靠美国和印度市场,中国市场甚至拖了点后腿,这种时候谁还会讲感情?他们办公室挂的中国山水画,不过是装饰,真正的决策依据是Excel表里的风险评估,不是血脉里的文化认同。 底层华人的日子过得像挤地铁,每天被生活推着走,根本停不下来看窗外的风景。建筑工人住在拥挤的宿舍里,一天干十几个小时,挣的钱大部分寄回中国老家,自己只留够吃饭的钱。 咖啡店的服务员忙着擦桌子、点单,顾客问的是“kopi 加不加糖”,没人会聊“中国经济怎么样”。对他们来说,中国是遥远的老家,是汇款单上的地址,却不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房租要交,孩子要养,CPI数字哪怕降一点点,都比中国的GDP增长更让他们开心。 新加坡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华人面孔下藏着的是实实在在的生存逻辑。上层用投资回报率衡量与中国的关系,底层用房租账单计算生活的重量。 政府天天喊“种族和谐”,其实也在悄悄强化“新加坡人”的身份,把“中国”推成了远方的亲戚。在这里,春节照样贴春联,但更多是为了讨个吉利;会说华语,但更常用英语讨价还价。毕竟在这个弹丸小国,活下去、活得好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几千公里外的中国好不好,上层没空关心,底层没力关心,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