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太快了 连日本民众都看不下去了! 731上映之际,日本民众组织游行,反对美日侵略中国,并要求731影片在日本上映,难不成日本民众突然之间全体觉醒了吗? 东京涩谷影院门口的请愿箱前,佐藤将一叠刚收集的签名纸塞进箱子。三天时间,两万三千个名字堆成小山,每张纸上的字迹都透着一股执拗。 这个三十岁的影院经理半个月前在社交平台发帖,质疑政府为何不让国民看到记录731部队暴行的影片,没想到响应声浪滚成了洪流。 街头巷尾的标语牌上,“正视历史”与“拒绝战争”的字样被秋风卷得猎猎作响,游行队伍里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背着书包的学生,他们举着的照片里,哈尔滨731罪证陈列馆新公布的军医日志清晰可见,那些记录着“胎儿存活37分钟”的实验数据,像针一样扎在每个围观者心上。 这场请愿并非偶然。 大阪府吹田市议会刚全票通过决议,要求把731史实纳入地方教材,这在日本历史上还是头一遭。退休教师糀谷阳子特意带着1980年代的旧教材来到议会大厅,泛黄的纸页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字样被红笔圈出,与现在教材里“日中战争”的模糊表述形成刺眼对比。 她教过的学生里,有人成了长崎和平纪念馆的志愿者,最近总跟她念叨,九月预约参观的中学生突然多了好几倍,有个孩子在留言本上写:“不知道耻辱的历史,怎么配谈和平?” 而在东京,有的国际学校却把9月18日改成“线上教学日”,理由是“避免敏感话题引发争议”。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暴露了这个国家历史认知的撕裂。 民众的愤怒里藏着更深层的不满。 就在请愿活动前一周,冲绳县民众刚包围了自卫队驻地,抗议美日联合军演将岛屿变成“战场”。石垣岛的居民举着“不要战争”的标语,质问那些运抵岛上的导弹到底要保护谁。 这种反战情绪与对历史的反思正在相互激荡。电影《731》里那些来自美国解密档案的实验报告,那些战犯后代对着镜头深深鞠躬的画面,让许多第一次了解真相的日本人坐不住了。 早稻田大学的地下观影会上,有女生看到孕妇实验片段时当场崩溃,哭着问身边的人:“我的家族史里会不会也藏着这样的恶魔?”这样的追问在年轻人中不断扩散,形成一股无法忽视的力量。 但街头的喧嚣背后,现实依旧复杂。右翼分子在网上刷了一百八十万条举报,说影片是“反日宣传”,可追踪IP地址却发现不少来自外务省内网。 上海的日本人学校因为怕“反日情绪”停课,同期靖国神社的参拜人数反倒创了新高。 这种矛盾恰恰说明,所谓“全体觉醒”不过是错觉。游行队伍里的老人们还记得,三十年前紫金草合唱团第一次到南京献唱时的场景,那时愿意直面历史的人更少。 如今的请愿浪潮,是无数像佐藤这样的人接力推动的结果,是他们在教科书不断删改史实的缝隙里,一点点播下的种子终于发了芽。 历史的真相从来不会自动浮现。当佐藤把装满签名的箱子交给影院负责人时,秋叶原的电器店里,军国主义题材的游戏仍在热卖。 长崎和平纪念馆的参观人数激增的同时,东京书籍出版社的教材里,“南京大屠杀”依旧被改成模糊的“南京事件”。这场请愿与游行,更像是一次艰难的破冰,它让我们看到,即便在被刻意营造的历史迷雾中,依然有人在坚持擦拭真相的镜子。 改变或许缓慢,但只要那些记录着暴行的军医日志还在,只要还有人举着“正视历史”的标语走在街头,反思的火苗就不会熄灭。 正视历史不是一场突然降临的觉醒,而是无数人用勇气和坚持铺就的漫漫长路。那些在涩谷街头签名的民众,那些在议会为历史教材据理力争的议员,共同构成了对抗遗忘的力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