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审批究竟是如何通过的? 合法的印章抵不过科学的质疑,璀璨的烟花掩不住生态的代价,更盖不住老百姓的疑虑! 其实这件事反映出的问题是,在商业竞争环境以及所谓艺术驱动之下,我们究竟应不应该丧失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活动合法合规,是否就可以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 尤其是出事后,主办方称选用的烟花彩色粉均为生物可降解材料,其污染排放符合标准。 这一点我们能够理解,毕竟出了问题,主办方总归需要给出合理的解释,这是人之常情。 但有意思的是,当地宣称活动手续合规,生态未受破坏。 合法合规,我们还能理解,毕竟只要手续齐全,自然理直气壮。 可“生态未破坏”这样的论断是否太过草率? 生态有无破坏,难道不该先成立调查组,由专业人员进行评估,再予以审核吗?从非专业角度看,生态破坏往往具有持续性,且短期内难以预料。除了明显的破坏,很多影响需长时间才会显现。这边刚出问题,那边就判定生态未破坏,如此短的时间得出这样的结果,不觉得太草率了吗? 有时候我们也能理解一些地方,既要搞招商引资,又要推动经济发展,还要维护环境,往往很难找到平衡点。因此,面对一些小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成了常态。 或许当地也没想到,既未大规模破坏生态,也未造成巨大影响,只是可能带来些许不便。那么对于招商引资和大体量企业而言,“官不与民斗”是否就被摆上了台面? 以轻微的生态破坏为代价,换取企业的投资或利益,这是否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这种事在国内外都屡见不鲜,在整个流程上提供便利也成了人之常情。普通人没这面子,普通企业也没这待遇,但大企业和名人总归有些特权,这或许已是潜规则。 只是双方可能都没料到,即便采用了可降解材料,这次烟花燃放问题仍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其实大家关注的并非烟花是否可降解,也不是环境破坏程度大小,本质上是对“只许官家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特权的质疑。 毕竟禁止燃放烟花已成为共识,尤其是在生态脆弱和需保护的地区,燃放烟花更应明令禁止。 如今这种现象被公然突破,是否会造成不良影响?今天是艺术家蔡国强,明天是否会是歌唱家张国强,后天是否会是企业家李国强?此事一旦开了口子,下次燃放可能就不再使用可降解材料,有些事情一旦开端,就难以收场。 从现有视频可见,此次烟花燃放规模不小,绝非少量烟花能达到的效果,完全属于大规模燃放。 这件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各方势力博弈后的协商结果。一方面为了不得罪对方,打着使用可降解环保材料的旗号;另一方面又用合法合规掩盖事实。就这样,一场荒唐的烟花燃放堂而皇之地登上舞台,绽放在喜马拉雅。 要知道,莫说带有化学物质的烟花燃放,就连燃烧秸秆如今都被明令禁止。全国其他普通地方都禁止燃烧秸秆,难道这些人就能凭借特权在喜马拉雅这样的环保地区燃放烟花? 全国禁放烟花已实施多年,我不信当地不清楚烟花的危害。而且,秸秆禁烧也已推行多年,难道烟花比秸秆燃烧更环保? 在这一点上,地方不可能不知情,那么所谓合规合法的手续从何而来?又凭什么符合规定?这怎能不引人质疑? 还是那句话,合法合规的手续在事实面前也会苍白无力。如今最头疼的当属始祖鸟,不了解蔡国强就选择合作,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商标审批 现场审核流程 审批失败 线上审批流程 建议取消审批 项目审批流程 环评方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