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温率三十万大军征伐李存勖,在优势巨大的情况下,为何惨败于柏乡?其实,不是李存勖太强,而是朱温的骚操作太多。 公元908年,李克用去世,年仅24岁的李存勖继承晋王之位。朱温本来以为这是一举消灭晋国的好机会,可他万万没想到,李存勖勇猛善战,先是在潞州之战中大败梁军,之后又吞并了幽州刘守光的势力。 到了 911年,朱温决定亲出征,率领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河北。 朱温率领大军到达柏乡附近,就遇到了第一个棘手的问题。晋军紧闭城门,坚守不出。 原来,李存勖清楚自己兵力少,如果和梁军正面硬拼,肯定会吃大亏,所以下令士兵严密防守城池,只派少量部队不断骚扰梁军的运粮路线。 在这种情况下,朱温选择了耗费人力物力的 “长期围困” 战术。他下令士兵在柏乡城外挖掘了三道很深的壕沟,又修建起高大的围墙,想把晋军困死在城里。 可朱温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三十万大军每天要消耗多少粮草?出发之前,他准备了一个月的粮草,本来以为用不了多久就能攻破城池,结果大半个月过去了,柏乡还未攻破,而梁军的粮草却快要用完了。 手下将领纷纷劝朱温暂时撤军,先回去补充粮草,可朱温却放不下脸面, 毕竟出征前他在大臣们面前夸下了海口,现在要是没取得任何战果就撤兵回去,岂不是要被嘲笑? 于是朱温硬着头皮下令,让大军继续围困。 这个决定可把梁军士兵害惨了,寒冬腊月里,士兵们不仅要忍受饥饿的折磨,还要在冰天雪地里站岗守卫,每天逃跑的士兵也越来越多。 粮草短缺的问题还没解决,朱温又犯了第二个致命错误 ,那就是临阵换将。当时负责攻打柏乡东门的将领叫李思安,是梁军中有名的猛将。 李思安知道晋军擅长骑兵作战,特意训练了一支 “长枪队”,专门用来对抗晋军的骑兵,而且当时已经在东门有所斩获,用不了几天至少可以打开一个缺口。 可就在这个时候,朱温的侄子却跳了出来说:“李思安打了半个月,却毫无斩获,实在太没用了!不如让我来指挥攻城,保证三天之内就能攻破柏乡城!” 朱温本来就对李思安迟迟不能破城有些不满,再加上他一向偏袒自己的亲属,竟然真的下令撤掉了李思安的职务,让侄子接替他指挥攻城。 朱温的侄子一上任,就把李思安之前制定的战术全部推翻了,下令让士兵们直接拿着刀枪冲锋攻城,结果每次攻城,梁军都被晋军的弓箭射得死伤惨重。更荒唐的是,他还把李思安之前储备的攻城器械全部烧掉了,理由是 “这些东西没什么用”。 李思安知道后气得差点吐血,却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心血白白浪费。这一下,梁军的士气变得更低落了。 时间到了912年正月,梁军在柏乡城外已经围困了一个多月,粮草消耗光了,士兵们连稀粥都快喝不上了。 李存勖觉得反击的时机已经成熟,开始用 “激将法” 引诱朱温主动出战。 李存勖命令手下将领周德威率领一千名骑兵,每天都在梁军阵前挑衅。有时候,晋军士兵会对着梁军大营大声辱骂;有时候,他们还会在阵前表演 “骑马射箭”,把箭故意射到梁军的帐篷上。 朱温终于忍不住怒火了,下令全军进攻,梁军像潮水一样朝着晋军阵地冲去,可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李存勖早就设下了埋伏。晋军的骑兵分成两队,悄悄绕到梁军的左右两翼,专门攻击梁军的后勤部队和步兵。 梁军士兵本来就饿了一个多月,体力严重不足,再加上阵型被晋军冲乱,很快就开始溃败。 朱温在中军大帐看到前面的士兵纷纷往后逃跑,还以为是晋军攻过来了,吓得赶紧下令撤军。他自己骑着马带头逃跑,慌乱中连头盔都丢了,一路上还被自己军队的士兵踩伤了脚踝。 等到傍晚的时候,朱温好不容易逃到安全的地方,清点人数才发现,原本三十万大军,最后只剩下不到五万人,粮草和兵器也大都晋军缴获了。 柏乡之战结束后,后梁的实力受到严重打击,再也没有能力主动进攻晋军了。而李存勖则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先后攻占了河北、河南的大片土地,成为后梁最大的威胁。 朱温回到洛阳后,又生气又悔恨,一病不起。他经常在皇宫里自言自语地骂自己:“我怎么就这么糊涂,居然被李存勖那个小子骗了!” 两年后,朱温被自己的儿子朱友珪杀死,后梁陷入内乱,几年后被李存勖攻灭了。 柏乡之战朱温之所以会战败,关键就在于他 “太骄傲”“太固执”“任人唯亲”。如果当初他能重视粮草储备问题,不盲目临阵换将,不轻易中了激将法盲目进攻,就算不能打败李存勖,也不至于输得这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