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16年,汉武帝派出8批人,轮流审问张汤,可是张汤坚决不认罪。直到赵禹意味深长地问他:“皇上派8批人审你,你何必还要狡辩呢?”张汤无奈,给汉武帝写下绝笔。后悔之下,汉武帝连杀三个长史。 张汤这个人,其实在汉武帝朝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他不是出身世家,也没有显赫门第,靠的是实打实的才干和对律法制度的熟稔,从基层做到御史大夫。 他的职业生涯,几乎和汉武帝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步调一致,也可以说,张汤是这套体制的忠实执行者。 他参与制定和推动了许多严苛的法律条文,也因其铁面无私的作风,在当时既得人心又饱受争议。 尤其是在打击豪强、整肃官员方面,张汤始终站在法制的立场上,不讲情面,甚至连权贵的门客都不放过。这样的行为自然会得罪人,也为他后来的命运埋下伏笔。 问题的关键出现在汉武帝晚年。那时候外戚、术士、宦官等各路势力逐渐活跃,朝政风向发生微妙变化。 法家的严厉政策开始被认为过于刚硬,尤其在民间引发怨言。张汤虽然仍旧忠于职守,但他那一套“依法治国”的做法逐渐不合时宜。 一些政敌开始抓住机会,利用汉武帝对术数、长生不老之术的兴趣,对张汤进行栽赃陷害。当时最典型的事件便是“巫蛊之祸”的前奏阶段,张汤被指与巫蛊祸事有关,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张汤之所以面对八次审讯仍不认罪,不是因为他没有心理准备,而是因为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奉法行事,无愧于心。 他或许明白自己已经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作为一个以律法立身的人,他希望用沉默和坚守,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直到赵禹那句话点醒了他:皇帝已派出八批人审你,这已不是查清是非的问题,而是皇权的态度问题。张汤心如死灰,写下绝笔,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汉武帝在得知张汤自尽后,表现出极大的悔意。他清楚张汤是他一手提拔的人,也是他推行法制的重要支柱。 张汤的死,意味着他那套强制推行的法家实践在政治上遭遇了反弹。于是,为了平息内心的不安,也为了向外界传达一种“皇帝并非草菅人命”的印象,他处死了三位长史,表示对张汤事件的反思。 整件事情其实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张汤的遭遇,不是简单的冤案,而是那个时代制度矛盾的集中反映。 他所代表的法治精神,在当时确实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打压权贵势力的作用,但也因为缺乏对人情世故的灵活处理,最终被视为过于冷酷无情。 而皇帝在其中的态度变化,则揭示了一个事实:哪怕再有能力的臣子,一旦不合皇帝心意,也是难逃厄运。 张汤的一生,其实就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政治生态的复杂。他不是个完人,甚至因为过于执法而缺乏人情味,但他对制度的忠诚和职责的坚守,仍令人敬佩。 后人评价他,多有争议,有人说他是法家余孽,也有人说他是清官标杆。但从历史角度看,他的命运和汉武帝的治理理念密不可分。 他的死,不只是个人悲剧,而是整个汉代法治实践过程中的一次剧烈震荡,在教训中也带来了某种制度的反思。 素材来源:视频|王弘治:张汤的人生逆袭是如何完成的 2024-04-10 11:29·澎湃新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