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将逐步淘汰“白内障手术”?做完人就瞎了?医生告诉您真相 不少人听说“白内障手术可能会被淘汰”,第一反应就是担心:是不是这种手术不安全?甚至还有人说“做完人就瞎了”。这样的说法在网上流传很广,但实际上很多信息都被误解了。 白内障是老年人中常见的眼病,主要表现是晶状体混浊,视力逐渐下降。它不是细胞坏死,也不是眼睛“老化失明”,而是一种可以通过手术恢复视力的病变。手术的基本原理就是将浑浊的晶状体摘除,并植入人工晶体。 目前,超声乳化摘除手术是主流方式,技术成熟,设备先进,风险相对较低。多数患者术后第二天就能明显感受到视力改善。但这项技术也并非毫无缺陷,一些人在术后出现视物变形、眼干、眩光等问题,这些大多与个体差异、术前基础和人工晶体匹配有关。 那“淘汰白内障手术”一说从哪来?这其实是部分对“飞秒激光”及“无刀技术”的误解。近年国内部分眼科中心在推广新型技术,如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晶体可调节植入技术等,这些方法确实在精准度和恢复时间上有所提升,甚至实现更个性化的矫正方案。 但这并不等于传统白内障手术被全面淘汰。所谓“淘汰”,更多是指传统技术会逐步被更高阶设备替代,而不是整个治疗方式彻底取消。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眼部条件、经济情况、手术需求选择适合的方案,传统手术在很多基层医院仍是主力技术。 至于“做完人就瞎了”的说法,多源自个别术后并发症的夸大传播。少数患者可能在术中或术后出现感染、视网膜脱落、人工晶体位置异常等问题,但这类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一般在有基础眼病或术后护理不当时才会出现。 有些人对术后“看不清”感到焦虑,其实这有时是因为术后眼部水肿、散光变化或眼压波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问题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调整,都能逐步改善。相反,如果白内障长期拖延不治,不仅视力会持续下降,还可能引发青光眼等继发病,增加失明风险。 另外,部分患者术后发现近距离看不清,这是因为植入的是单焦人工晶体,需要搭配老花镜使用。如今市面上也有多焦点或三焦点人工晶体,但价格较高,并不适合所有人群。 目前主张个性化治疗正是考虑到这些差异。医生会根据患者年龄、职业、阅读需求来评估晶体类型,选择最匹配的方案。有些年轻患者合并白内障和近视,甚至能借此机会一并解决多个视力问题。 如果担心手术风险,还可以通过术前检查评估风险等级,包括角膜厚度、眼底情况、眼压等指标。这些检查能帮助医生判断是否适合立即手术,还是应观察随访,或采取其他辅助治疗。 白内障并非越早做越好,但也不能一拖再拖。视力模糊已影响日常生活,比如看不清手机、走路容易摔跤,就应及时就诊。医生会根据晶状体浑浊程度和生活影响程度给出建议,而不是靠年龄判断。 虽然技术不断发展,但目前来说,白内障手术仍然是安全、有效、可控的治疗手段。真正需要关注的,不是“要不要淘汰”,而是如何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不要被“吓人”的说法所影响,也不要盲目追求最新设备,科学决策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