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380年,朱元璋悄悄摸进御史韩宜可的家。一推门,就看到穿着补丁棉袄的孩子,家徒

1380年,朱元璋悄悄摸进御史韩宜可的家。一推门,就看到穿着补丁棉袄的孩子,家徒四壁。朱元璋暴怒,一把揪住韩宜可衣领:“你装穷给谁看?钱藏哪儿了?”韩宜可递过铁锹:“皇上要挖哪儿,臣现在带路。” 韩宜可走在前面,脚步没半点犹豫,路过堂屋时,他妻子正坐在小凳上缝衣服,见皇上跟着自家男人,手里的针线吓得掉在地上,忙要起身行礼,韩宜可却摆了摆手:“接着缝吧,别冻着孩子。”朱元璋瞥了眼那衣服,袖口磨得发亮,针脚密密麻麻补了好几层,再看墙角,两个孩子正围着一个破陶罐玩,罐子里连颗糖都没有,唯一像样的东西,是桌上那盏缺了口的油灯。 “就从院子西角挖吧。”韩宜可停在一棵老槐树下,指了指树根旁的土地。朱元璋攥着铁锹,心里还憋着气——他这些年查贪官查怕了,多少官员表面穿粗布,暗地里地窖里藏满金银,韩宜可身为御史,管着弹劾百官的差事,怎么可能真穷?可一锹下去,翻上来的全是黄土,连块碎银子的影子都没有。挖了半柱香的功夫,只挖出个布包,朱元璋打开一看,里面竟是几穗晒干的麦穗,还有一张泛黄的纸条,写着“去年济宁灾民所赠,留作念想”。 韩宜可在旁边看着,轻声说:“皇上,臣的俸禄每月八石米,家里四口人够吃,但去年冬天邻县闹雪灾,好些百姓没粮吃,臣就拿了三个月俸禄换了粮食送过去。还有衙门里两个小吏,家里老人病了没钱抓药,臣也帮着垫了些,剩下的钱,就只够给孩子补衣服、买些书了。” 朱元璋手里的铁锹“当啷”掉在地上,他突然想起半年前的事——那会儿有个开国功臣贪了军饷,韩宜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弹劾,连朱元璋说“念在旧功算了”都拦不住,非要逼着那功臣把钱还回来。当时朱元璋还觉得这人力气太冲,现在看着眼前的黄土、破屋,还有韩宜可身上洗得发白的官服,突然明白过来,这人不是装穷,是真把心思都放在“做事”上,没工夫琢磨怎么捞钱。 韩宜可的妻子端来一碗热粥,碗沿有个小豁口,她怯生生地递过来:“皇上,天儿冷,您喝点暖和暖和。”朱元璋接过粥,尝了一口,寡淡得没半点油星,全是粗粮磨的粉。他放下碗,没再提挖钱的事,反而问韩宜可:“你就不怕朕误会你,治你的罪?”韩宜可笑了笑:“臣身子正,不怕影子斜。臣当御史,是为了帮皇上看着朝堂,帮百姓盯着官,要是自己先贪了,还有脸管别人?” 那天朱元璋没在韩宜可家多待,走的时候,他看着那两个还在玩陶罐的孩子,让人从宫里送了两匹布、一袋米过来。可没过几天,韩宜可就把东西又送了回去,还上了道奏折,说“皇上的赏赐臣心领了,但百姓还有很多人没暖衣、没饱饭,不如把这些给更需要的人”。 后来这事在朝堂上传开,大臣们再没谁敢说韩宜可“愣头青”,反而都敬他“真御史”。朱元璋也常拿韩宜可的事告诫百官:“朕要的不是穿粗布、住破屋的样子,是心里装着百姓、手里不沾脏钱的干净。韩宜可这样的官,才是大明朝的骨头。”而韩宜可依旧每天穿着旧官服上朝下朝,家里的油灯还亮到深夜,要么看案卷,要么教孩子读书,只是那盏灯旁,多了个朱元璋私下让人送的新瓷碗——不是什么贵重东西,却透着一股子认可。 (故事改编自《明史·韩宜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