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大蒙古国的“战神之后”,拖雷的四个嫡子绝对是最耀眼的星群——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这四个名字在《蒙古秘史》的字缝里闪着金光。 蒙哥带着铁骑踏碎大理城墙,忽必烈把元大都的城墙夯得震天响,旭烈兀的弯刀曾劈开巴格达的星空,就连没当上大汗的阿里不哥,也和亲哥忽必烈打了整整四年仗。 不过这四个嫡子的故事,总让人忍不住多想想——史书里把他们写得这么风光,是不是也藏着点“嫡庶有别”的小九九?拖雷一生有十余个儿子,其中嫡子四人,剩下的大多是庶妃所生。 可翻遍《蒙古秘史》《元史》,能叫上名的庶子没几个,更别说像四位嫡子那样青史留名了。 您说这是不是因为嫡子生母地位高,资源自然往他们身上倾斜?就像现在有些家庭,老大老二受重视,老三老四从小就被说“不用太强求”,历史有时候也爱搞这套“重点培养”。 再说这四个嫡子各自的活法,细琢磨也有意思。蒙哥被称为“军神”,那可不是吹的——他亲率大军灭大理、征南宋,在四川钓鱼城硬是把南宋守军拖了五年,连蒙古军都少见的攻坚战,他愣是啃了下来。 可这位“军神”最后死在钓鱼城下,到底是中箭身亡还是染上瘟疫?史书记载含糊得很,倒像是后人怕折了“军神”的威风,故意给个模糊说法。 再看忽必烈,这位后来当皇帝的,打小就和其他兄弟不太一样。别人学骑马射箭,他偏要研究汉地的典章制度;兄弟们讨论怎么扩张草原,他琢磨着怎么设行省、收税赋。 有人说他是“变法者”,把蒙古传统改得七零八落;也有人说他是“实用派”,知道光靠弓马打不下中原。反正他建立的元朝(1271年),确实让蒙古人从草原政权变成了中原王朝的主人,可也埋下了“胡汉矛盾”的雷——后来红巾军起义,多少和这有关。 旭烈兀的故事更像一场“西幻大片”。他带着蒙古铁骑一路打到叙利亚,把阿拔斯王朝的巴格达烧成白地,连欧洲人都吓出“黄祸”恐慌。 可这位正打算在叙利亚站稳脚跟的将军,听说蒙哥去世的消息,立刻做了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留下先锋怯的不花继续扫荡叙利亚,自己带着主力东归。他不是被谁“召回”,而是要回去争汗位! 等他走到半路,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已经打起来了,旭烈兀一琢磨,干脆站在忽必烈这边。 后来忽必烈当上大汗,旭烈兀干脆留在西亚,把这片打下來的土地封给了自己——这就是后来的伊儿汗国。至于他原本想打的地方? 只能交给部将怯的不花接着干,可惜这位将军后来在叙利亚被马穆鲁克骑兵打败,旭烈兀的西征成果到底没保住。 再说说阿里不哥,这位被忽必烈压了一头的弟弟,其实挺冤。他在哈拉和林守着老巢,按蒙古祖制办事,结果忽必烈带着中原的财力和兵力杀过来,打了整整四年。 表面看是忽必烈赢了,可这场内战把蒙古最后的凝聚力打没了——金帐汗国早就不服管,察合台汗国自己搞内斗,连旭烈兀都不怎么理他这个哥哥。蒙古帝国从此彻底散成“碎玉盘”,您说这到底是阿里不哥输,还是整个蒙古输? 其实咱们看历史,总爱盯着“谁赢了”“谁厉害”,可这些嫡子们的故事里,藏着太多“代价”。 蒙哥的死让西征停摆,忽必烈的改革让蒙古失了本色,旭烈兀的东归改写了中东格局,阿里不哥的失败撕开了帝国的裂缝。 这让我想起现在的家族企业,兄弟几个一起打天下,刚开始齐心协力,后来为了股权争得头破血流,最后企业反而不如以前。历史的规律,有时候真和现实是通着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