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中国医药靠什么“走出去”

□胡立彪

9月4日,中国—东盟区域医药交易(集采)平台在广西南宁发布企业首单跨境线上交易和结算——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通过该平台完成了一单与新加坡方的交易,标志着该平台作为服务中国医药企业“出海”东盟国家和上合组织国家的便捷、安全通道已基本成熟。

中国—东盟区域医药交易(集采)平台是国家医疗保障局指导地方建设的首个跨境区域医药集采平台,将发挥国际医药服务枢纽作用,为我国医药企业出口创造便利条件。该平台的建立运行,是中国医药加快布局海外市场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在全球化浪潮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探索海外市场,中国医药企业也不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医药产品进出口贸易额1993.76亿美元,同比增长2.13%,其中出口额1079.64亿美元,同比增长5.9%。特别亮眼的是,我国创新药“出海”数量和金额屡创新高,去年我国药企对外授权(BD)总金额达到519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我国药企BD交易总额将突破2600亿美元。

我国医药出口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欧美等传统出口市场不断深化发展。2024年,我国对欧盟市场医药出口额达221.55亿美元,同比增长6.76%,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了在欧盟这一高端市场的业务版图。美国市场方面,出口额为190.47亿美元,同比增长11.75%。其中,西药原料凭借成本优势和稳定的质量供应,在满足美国制药企业基础生产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兴市场的崛起成为突出亮点。2024年,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的医药出口额达444.66亿美元,同比增长7.7%;非洲市场同样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出口增长10.9%,成为我国医药出口市场多元化的重要增长极。

我国医药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西成药、一次性耗材、诊断设备等产品出口较快增长,2024年出口增幅分别达到10%、13.9%、6.9%,三类产品出口同比净增36亿美元,占到增量的60%,成为拉动我国医药出口增长的新动能。

分析人士指出,我国医药出口呈现出规模增长、结构优化、市场多元化发展的特点,具备中长期持续增长的潜力。在医药产业的细分领域中,创新药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商业化潜力,医疗器械领域高端产品出口占比显著提升,原料药与仿制药制剂出口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我国医药企业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驶向国际化的“深海”,探寻新的增长点。

我国医药“出海”势头正劲,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当前,我国医药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会遭遇标准互认壁垒、信息不对称、地缘政治以及企业“单打独斗”等现实困境。此外,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地区部分国家更认可欧美药品,国内企业之间也存在“内卷”和价格战现象,影响了出海的持续性和品牌建设。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走上去”,我国医药企业在海外市场打拼并能站稳脚跟,还要下很大功夫。政府方面,要建立合理创新药价格机制或支付体系,优化创新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药品监管体系和监管标准并与国际接轨,尽快获得国际认可,使中国早日成为目标市场国认同的参考国家;组织头部创新药企业针对不同国家选择高质量创新药作为“出海”试点,通过建立国际合作绿色通道和创新药品“白名单”等措施,逐步打通药品注册监管壁垒、药品贸易壁垒和技术限制,达成国际标准互认和协作。

要重视人才培养,通过政策支持、教育培训以及联合开发等方式,加快培养掌握国际前沿医药技术的科研人才,熟悉国外药品专利、国际注册监管规则、销售国际法和药物技术转移等相关政策法规的技术人才,以及外贸、专业英语人才等,为企业“出海”布局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对于药企而言,进入任何海外市场,最大的底气来自产品本身。卓越的疗效和可靠的安全性始终是一款药品获批上市、逐鹿全球市场的最核心因素。因此,我国医药企业要加大投入,沉下心来搞研发,把“出海”的核心竞争力锚定在专业的医学设计服务、创新的产品技术、高效交互的数字化平台以及强大的智能制造能力方面。只有技术先进,产品过硬,才能掌握国际市场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