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0年,乾隆生病,皇家太医们治了很久却没有好转 一乡下郎中把脉后,大哭道,“没救了,没救了!”乾隆听罢,哈哈大笑,“赏!重赏!” “莫非朕真无药可救?”乾隆对着黄元御说道。彼时,39岁的乾隆皇帝已被头晕目眩、食欲不振的症状困扰半月有余,太医院众御医束手无策,最终不得不张榜招贤。 来自山东昌邑的乡下郎中黄元御揭榜入宫,在诊脉后说出了令全场震惊的论断。黄元御通过望闻问切,发现乾隆皇帝面色潮红、舌苔厚腻、脉象弦滑,这些都是药物中毒的典型症状。 太医院先前使用的温补方剂含有大量人参、鹿茸等贵重药材,反而加重了肝脏的代谢负担。这位民间郎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陛下这是木郁土虚之症,当务之急是清除药毒。” 黄元御提出的治疗方案大胆而创新。他要求立即停用所有先前药物,改用茯苓、甘草、生姜三味寻常药材煎服。清宫脉案显示,这个看似简单的方子却让皇帝当日即能进食。 三日后眩晕症状明显减轻,七日后已能正常理政。治疗效果之显著,令太医院众御医叹服。更深层的智慧体现在黄元御的诊疗理念中。他在《四圣心源》中写道:“治病如治国,贵在调和。”认为乾隆的病源于政务劳累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功能。 过度温补就像治国时滥用刑罚,反而会适得其反。这种整体调理的思想,比现代医学早提出了两百多年。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了黄元御理论的科学性。过度用药确实会导致药物性肝损伤,表现为头晕、恶心等症状。 先停止不当用药,让器官自我修复,往往是正确的治疗思路。这位清代郎中的诊疗理念竟与现代医学不谋而合。 黄元御后来成为清代医学大家,著有《伤寒悬解》等医书十三部。他始终保持着民间郎中的本色,经常说:“医者不是修机器的工匠,而是调和人体的园丁。”这句话至今仍悬挂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礼堂里,启迪着一代代医学学子。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专业精神在于坚持真理而非盲从权威。无论是行医治病还是为人处世,都需要黄元御这样的勇气和智慧。让我们学习他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各自领域保持独立思考,用专业能力和负责态度赢得尊重,共同营造一个尊重科学、崇尚真知的社会氛围。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黄元御 《清史稿》、《中国历代名医传》 文|何夕 编辑|南风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