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精了!”山东一位女子带着娃回老家看望姥姥,结果到家时姥姥不在家,女子打去电话,姥姥说自己在地里干活,一会儿让猫咪给她送钥匙回来。女子一开始还不太相信,猫咪怎么会知道送钥匙! “姥姥,您别开玩笑了!它就是只猫,咋可能会送钥匙?”小李抱着3岁的女儿,站在姥姥家锁着的黑漆院门前,对着手机直摆手。 电话那头的姥姥却很肯定:“谁逗你!我刚把钥匙系它脖子上,保准几分钟就到!” 挂了电话,李晴心里直犯嘀咕,去年这只小黄猫见了人就躲,连摸都不让摸,咋突然就成“跑腿的”了? 这天上午,小李休了年假,买了姥姥爱吃的桃酥和补钙片,抱着女儿从县城回乡下。女儿一路上攥着块草莓奶糖,念叨个不停:“要给姥姥吃糖!” 可到了门前,小李却傻了眼:两扇木门被锁的死死的。她赶紧掏出手机给姥姥打电话,电话刚通就传来姥姥喘气的声音,背景还有“唰唰”的薅草声:“孩子来啦?我在村东头地里干活呢,早上走得急,钥匙忘放在家了。” “那您啥时候能回来呀?孩子都等不及要给你送糖了。”小李摸了摸女儿的头,女儿立刻对着话筒喊:“姥姥!糖!”姥姥在那头笑了:“不用等我,我让煤球给你送回去,它认路!” “煤球?”李晴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是姥姥养了两年的黄猫。去年她带女儿回来时,煤球躲在炕洞里不出来,孩子凑过去想摸,它还“哈”地炸了毛,差点挠人。 “姥姥,它就是只猫啊,哪懂送钥匙?别再把钥匙弄丢了!” “你别小看它!”姥姥语气挺骄傲,“练大半年了,上次我让它给西头张婶送手帕,都没送错!你在门口板凳上坐着等,它脖子上系着钥匙。”说完就匆匆挂了电话。 小李半信半疑地搬过院门口的木凳坐下。孩子坐在婴儿车里,眼睛盯着通往豆子地的田地。 也就等了三四分钟,孩子突然指着田地尖叫:“猫!猫!”小李抬头一看,果然有只黄黄的小肥猫正往这边跑,正是煤球。 它跑得不快,脖子上真系着一串钥匙,随着脚步一颠一颠的。跑到院门口,煤球停下脚步,冲小李“喵”了一声,又凑到脚边闻了闻,这次竟没躲,还用脑袋蹭了蹭小李的手背。 接着它跳上门阶,用前爪扒了扒门,仰着头“喵喵”叫,像是在说“钥匙在这儿呢”。 小李赶紧放下孩子,把姥姥常用的那把钥匙拿在手里。 “煤球太厉害啦!”女儿拍着小手跳起来,伸手想抱煤球,煤球却往后退了退,转身顺着田埂跑回了豆子地,尾巴翘得高高的,像完成任务的标兵一样。 没一会儿,姥姥扛着锄头回来了,煤球跟在她脚边,时不时蹭蹭她的裤腿。“姥姥,您咋教的煤球啊?”小李迎上去接过锄头。姥姥坐在屋檐下,摸着煤球的头笑:“去年冬天我总忘带钥匙,就试着用布兜装饼子让它叼回家,丢了就再来。 后来练熟了,每次送对就给它喂小鱼干,慢慢就会叼钥匙、递手帕了。”正说着,邻居张婶路过,笑着搭话:“你家煤球现在是咱村的‘明星’!上次我家孙子忘带作业本,都是它帮忙送的!” 小李看着这一幕,心里暖暖的。哪是什么“猫成精”,不过是姥姥日复一日的耐心和陪伴,才让这只普通的黄猫,变成了贴心的小帮手。原来人和动物之间的默契,一直都是用温柔换来的。 本篇信息来源于网友"雪球日记”分享。 文|黑子 编辑|南风意史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