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你给我老实一点,再不跟我们联系,我们就要生气了。” 在无人在意的角落,立陶宛新总理又发话了。 今年7月的时候,立陶宛那执政联盟又散架了——这都不是第一次了,最近几年他们政府就没怎么稳过,政党之间要么在经济政策上吵,要么在对外怎么打交道上闹,根本拧不成一股绳。 等到8月,44岁的英加·鲁吉涅内总算把新政府搭起来,成了立陶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总理之一。 这位之前还当过工会主席的新总理,刚上台就放出个挺惹眼的说法:据当地15min网站报道,她公开说要给中国施压,让中国主动回应恢复两国关系的事。 说起来,立陶宛政府老这么来回折腾,根子还是经济扛不住了。这国家总共才不到300万人,之前跟中国关系好的时候,每年往中国卖乳制品、木材这些,能有15亿欧元的生意。 可2021年他们干了件糊涂事——不顾中国反对,让台湾当局在立陶宛设了个“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中国立马就把两国外交关系降到代办级,还出了不少经济反制措施。 这下立陶宛的出口直接掉了个大跟头,更麻烦的是,这事儿还连累了欧盟的企业。 比如德国的大陆集团、海拉这些做汽车零件的公司,在立陶宛有工厂,他们的产品因为带了立陶宛造的部件,到中国海关清关都成了难题。 欧盟里不少国家私下都埋怨立陶宛,说他们的外交政策把欧洲企业坑惨了。 经济一差,老百姓自然不满。 2024年议会选举的时候,主张跟中国务实打交道的社会民主党赢了54席,之前搞右翼保守政策的执政联盟才拿到36席,输得挺惨。 鲁吉涅内就是社会民主党的,可她组阁也没那么顺,最后还得跟农民和绿党联盟妥协,所以她的政策里也掺了不少各方的诉求,没那么纯粹。 再说说鲁吉涅内要“施压中国”这事儿,看着硬气,其实里面全是矛盾。 一方面,她所在的政党竞选时还骂前政府的对台政策是“大错特错”,暗示想跟中国修复关系;可另一方面,她又说要给中国施压,让中国先回应。 这背后其实都是国内政治的小算盘——她得安抚党内和国内的保守派,毕竟还有人认“价值观外交”那套,要是一上来就软,政府可能又要分裂。 而且立陶宛外交部做过民调,只有13%的老百姓支持之前的对台政策,大多数人都想赶紧跟中国谈妥,让经济好起来。鲁吉涅内这么说,也是想在表面上保持“强硬”,让老百姓觉得她没怂。 对外头来说,立陶宛的外交也离不开欧盟和美国。虽然欧盟嘴上说支持立陶宛,可实际没怎么帮忙——2021年倒是在世贸组织告了中国,但私下里却催立陶宛把台湾那个代表处改叫“台北”。 美国更别提了,光说要“帮立陶宛对抗中国”,可承诺的6亿美元出口信贷,对缓解立陶宛的经济困境来说,根本是杯水车薪。 鲁吉涅内想施压,可能也是想借着这股劲儿,从欧盟和美国那儿多要些好处,同时在国内装装样子。 可她显然没搞明白中国的底线在哪儿。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家务事,这是红线,碰不得。 2021年那事儿之后,中国不光降级外交关系,还直接停了立陶宛牛肉、乳制品的输华许可,他们农产品出口一下就跌了60%。 更关键的是,中国还通过供应链管控,让立陶宛的麻烦传到了欧盟——很多欧洲企业怕受牵连,都不敢跟立陶宛合作了。中国早就说过,要恢复关系,立陶宛得先纠正错误,回到一个中国原则上来。 2024年12月,立陶宛看守政府把中国外交人员赶走的时候,中国外交部就明明白白说了,这事责任全在立陶宛,“耍小聪明没用”。 现在鲁吉涅内让中国“主动回应”,这不就是把锅甩给中国吗?根本说不通。 再说立陶宛的经济现状,也撑不起她这种“施压”的底气。2024年的数据显示,立陶宛对华出口从2020年的15亿欧元跌到了不到3亿欧元,好多靠中国市场吃饭的中小企业都快撑不下去了。 不光是出口,中国还减少了对立陶宛的原材料供应,当地工厂的供应链都断了。 有个做滑翔机的厂子,因为拿不到中国产的关键零件,想通过爱沙尼亚的企业代购,结果还是被中国供应商发现了,最后还是没拿到货。 这种两头为难的情况,让立陶宛企业怨声载道,老百姓对政府的不满也越来越重。 其实鲁吉涅内心里可能也清楚,光靠施压没用。她所在的社会民主党竞选时就提过要“修复跟中国的关系”,立陶宛总统瑙塞达也支持这个想法。 最近有消息说,立陶宛外交部已经在跟中国搞非正式接触,想看看能不能缓和关系。可问题是,立陶宛要是不改变跟台湾的关系,中国怎么可能同意? 之前斯洛文尼亚也想设台湾代表处,结果被中国一施压,立马改口说要叫“台北”,这说明欧盟国家也知道不能真碰中国的红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