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终于体会到什么叫“冷板凳”!虽说他已经四次访问大陆,但一直没弄清楚一件事:大陆以往的礼遇,并不是因为他个人在政治上有多么重要,而是出于对两岸血脉相连的同胞情谊,这份善意从来都是面向所有台湾同胞的。 现在的变化很明显,马英九这次没能再享受到之前那种外界看起来“高规格”的待遇,要明白原因,得先弄清楚大陆一贯的原则,大陆在对台事务上,看的不是你是谁,而是你做的事是否真的能让两岸同胞得到好处,是否有利于守住一个中国的底线。 之前像侯友宜来访,大陆带他看的是社区养老、农产品合作,因为能直接让新北居民生活便利、价格便宜。 洪秀柱来访,则安排了两岸戏曲文化的互动,因为这是能拉近两岸感情的交流,只要是实实在在的事,大陆就欢迎,如果是想着靠个人身份镀金揽光,那肯定得凉。 回头看马英九过去的几次大陆行,其实就能明白所谓的“热情”是怎么回事,第一次去南京拜谒中山陵,大陆方面安排得很周全,那是因为中山陵是两岸都认可的共同历史象征,大陆借机重申“九二共识”的来历与意义,并不是为了捧谁个人。 后来回湖南老家祭祖,乡亲们早早聚在路边,递自家茶叶、米糕,气氛很热闹,这份热情根本不是冲“前领导人”去的,而是老乡回家的亲切感,大陆始终把这种亲情当作理所当然。 他到上海、广州的高校同年轻人交流,现场坐满了学生,老师陪同全程互动,大陆重视的也是青年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因为青年是两岸的未来,多沟通,就少隔阂。 再一次是去看苏州、厦门的台资企业,大陆官员介绍扶持政策,重点是减税补助,让企业做好、员工有饭吃、有收入,这一切背后的出发点都是“让两岸同胞日子更好”,而不是单纯做给他看。 问题是,马英九像是一直没完全认清这些安排的真正用意,他看到机场欢迎横幅,却没注意那行“两岸一家亲”的大字比他名字还大,感受到家乡的热情,却没意识到那里面托着的是“盼着两岸别分开”的心声,这种误读,放到现在复杂的局面里,就显得格外突兀。 如今岛内,民进党天天搞“抗中保台”,不断挑动对立,国民党内部对统一的态度摇摆不定,马英九自己有些场合对“九二共识”也没站得很稳,在这种情况下,大陆不可能继续过去那种笼统的客气,否则善意可能被误解成是在给某个人抬轿。 大陆的善意得用在刀刃上,该给的是那些真心为同胞谋利益的人,所以,这次的“冷板凳”并不是针对,而是把话摊开讲:两岸关系的根是同胞情谊,底线是一个中国。 想在交流中受欢迎,就得想着能为两岸同胞做什么,而不是盯着个人分量有多重,过去的照顾是为了留给双方一个感情的温度,而现在的冷淡,是希望提醒他和更多人,把眼光放在全体同胞的未来上。 要是还看不明白,那这“冷板凳”恐怕还得继续坐下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