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叫“褒贬是买主,叫好是闲人”。意思是真正掏钱的客户总会挑三拣四,而那些只说好话的往往只是看热闹的。 这话放在国际军购领域同样适用。最近沙特对中国激光武器的“批评”,恰恰印证了这个道理。 今年9月3日中国阅兵刚结束,美国“防务博客”就迫不及待转载沙特媒体的消息,称沙特军方对中国出口的“寂静狩猎者”激光反无人机系统“很不满意”。 具体来说,沙特官员抱怨这套系统在沙漠环境中反应慢、易受沙尘干扰,甚至需要15到30分钟才能击落一架无人机。这些听起来尖锐的批评,乍一看像是中国武器“水土不服”,但仔细扒开表层,却能发现另一番景象。 事实上,“寂静狩猎者”早在2022年就已在沙特实战中崭露头角。当时胡塞武装的无人机群突袭沙特境内,这款激光武器成功击落21架来袭目标,直接保护了美制“爱国者”防空系统的安全。 沙特防空军少将还因此向中方团队授予勋章,这可是实打实的认可。更值得玩味的是,沙特不仅买了“寂静狩猎者”,还引进了更先进的“天穹卫士”综合反无人机系统,这套系统将激光拦截与电子干扰结合,在测试中累计击落110架靶机,实战拦截率100%。 如果真如美媒渲染的“表现不佳”,沙特何苦一而再、再而三地追加订单? 沙特对激光武器的“吐槽”,很大程度上是技术特性与环境条件碰撞的结果。激光武器的核心原理是通过高能光束烧蚀目标,但沙漠的高温、沙尘和干燥环境天生就是它的“克星”。 沙尘会降低大气通透性,导致激光束能量衰减;高温则迫使系统将大量电力用于散热,而非输出激光。这些问题并非中国武器独有,美国海军的HELIOS激光系统同样面临类似困境,甚至在测试中只能对付小型无人机。 但沙特的批评绝非单纯抱怨,而是带着明确的技术诉求。他们要求中国改进光学元件的防尘性能,优化散热设计,甚至提出定制化解决方案。这种“挑剔”恰恰说明沙特是真正的技术买家——他们不仅要现成的武器,更希望通过合作推动技术迭代。 正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在国际防务展上透露的,“天穹卫士”已出口到20多个国家,而沙特的实战反馈正是推动产品升级的重要动力。 在国际军贸市场上,武器采购从来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沙特作为美国传统盟友,近年来却在军购上频频“向东看”,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战略考量。 一方面,美国对沙特的武器出口常附带政治条件,比如要求其配合对伊朗的制裁,这让沙特深感掣肘;另一方面,中国武器的性价比和技术自主性对沙特更具吸引力。从引进“东风-3”弹道导弹到购买“翼龙”“彩虹”无人机生产线,沙特早已尝到多元化军购的甜头。 但沙特也深知“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就在批评中国激光武器的同时,他们还与美国签署了价值98亿美元的爱国者导弹采购合同。 这种“左右逢源”的策略,既避免过度依赖中国引发美国反弹,又能通过“货比三家”争取更有利的合作条件。正如美国试图通过防务协议将沙特绑在自己战车上,沙特也在用对中国武器的批评传递一个信号:别把我当冤大头,我随时有其他选择。 沙特的“批评”本质上是一种谈判策略,目的是为后续合作争取更大利益。中国在9·3阅兵中展示的LY-1舰载激光武器,功率达到数百千瓦,具备拦截巡航导弹的能力,这让沙特眼热不已。 他们很清楚,这种尖端技术若能引入,将彻底改变中东的防空格局。而中国也需要沙特这样的“试验田”,通过实战反馈优化产品,进而打开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更值得关注的是,沙特的批评正在推动中沙军事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据透露,沙特不仅希望中国改进现有激光武器,还对合成旅作战体系、高超音速导弹等前沿领域表现出浓厚兴趣。 这种从单一装备采购到体系化合作的转变,预示着双方关系将进入新阶段。而美媒炒作“中国武器失败”,恰恰暴露了他们对中沙合作深化的焦虑——毕竟,一个在军购上拥有更多选择权的沙特,显然更难被美国随意拿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