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北伐”二字,无论是对于南宋君臣,还是对于南宋百姓,都是一个如芒在背刺痛于心的字

“北伐”二字,无论是对于南宋君臣,还是对于南宋百姓,都是一个如芒在背刺痛于心的字眼。 就君而言,赵构自立于1127年北宋灭亡之际,父亲徽宗、兄长钦宗被俘北去之时,国恨家仇自他组军勤王在外幸免于难时就深深根植于其内心,成为揭开就痛的伤疤。他不想北伐,恢复故土报仇雪耻吗?怎么会?有人说他之所以阻止岳飞继续北伐,是因为怕收回了故土可能迎回徽、钦二帝,自己皇位不保。我认为他担心的根本不在这里,我认为他杀岳飞的决策,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的: 一是急于求和安定的迫切。1127年金人攻陷开封灭亡北宋之后,首先扶持了张邦昌政权作傀儡,当听说赵构自立后,立即挥师南下,要剪除于萌芽之中,赵构仓皇南逃,从1127年到1140年,一直在惊恐万状中逃亡,其间有刘光世、张俊、韩世忠、岳飞等大将扶持,抵抗金兵,才侥幸存活,而到1140年之前,宋金之战渐渐由金常胜而转向胜负相当,金兵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完胜,赵构因此有了谈判的筹码,于是趁机讲和。而此时岳家军在对金战场上节节胜利,想的是直捣黄龙,一个要和,一个要继续打,解决矛盾的办法之一,就是杀了。 二是不让武将坐大的祖制。宋朝是武将通过兵变发家的,因此最怕武将坐大,所以有限制武将权力的祖制,这是宋朝皇帝心照不宣的传统,也是家规。赵构最开始不得不依靠武将抵挡金兵,所以你叫张家军也好,你叫刘家军也罢,浑作无所谓,装聋作哑。但到了后来,战局渐转,身边忠心的武装渐多,腰杆变硬,什么韩家军、岳家军,就很刺耳了,听话还罢,不听话就咔嚓你了。 三是岳飞初现任性的端倪。因为有限制武将的祖制,所以战场上稍有转机,赵构就开始考虑像他祖宗一样,开始准备“收兵权”了。对于听话的,就像宋太祖赵匡胤一样“杯酒释兵权”,给大将市官厚禄,结儿女亲家,咱好聚好散,各自安好。对于不听话的,那就不客气。岳飞被杀,很大程度上有他违抗了赵构的旨意的原因在里面,动不动就生气,上庐山。你看张俊、韩世忠们多听话,他们解除兵权后,任枢密使,宰辅之位,待遇好,结局好。归根结底,岳飞被杀,不是岳飞不勇,不是岳飞不忠,而是岳飞不听赵构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