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临死前,曾叹息自己当初没有听从蒯彻的话。刘邦得知后,下令将蒯彻烹杀,蒯彻能言善辩,一番话竟将刘邦说得哑口无言,最终改变了决定。 在西汉初年的历史舞台上,韩信的名字如雷贯耳,他是 “汉初三杰” 之一,凭借出神入化的军事才能,为刘邦打下半壁江山。可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名将,最终却落得个被吕后诱杀的悲惨结局。 而他临死前的一声叹息,不仅牵扯出另一个关键人物,更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辩论。 公元前 203 年,韩信率领大军平定齐国,此时的他手握重兵,成为楚汉相争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处境艰难,急需韩信出兵救援;而项羽也派人前来游说韩信,希望他能保持中立,甚至倒向自己这边。 就在韩信犹豫不决之际,谋士蒯彻找上门来。蒯彻深知韩信的处境,也看清了天下大势,他一见到韩信,便开门见山地说道: “将军,如今楚汉相争已到关键时刻,您的选择将决定天下归属。您辅佐刘邦,刘邦就能夺得天下;您帮助项羽,项羽便可东山再起;若您拥兵自重,占据齐国,与楚汉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未来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啊!” 韩信闻言,眉头紧锁,他沉吟片刻后说道:“先生此言差矣。当初我在项羽麾下,不过是个执戟郎中,我的才华得不到施展;是汉王刘邦提拔我,给我将军之位,让我统领千军万马,这份知遇之恩,我怎能忘怀?我绝不会背叛汉王!” 蒯彻听后,急忙摇头,语气急切地反驳:“将军,您太天真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如今您战功赫赫,威望甚至超过了汉王,等到天下平定之日,您觉得汉王还能容得下您吗?您以为的知遇之恩,或许在权力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为了让韩信彻底醒悟,蒯彻又举了例子:“当初文种、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国,可文种最终被勾践赐死,范蠡也只能泛舟五湖,隐居避世。您现在的处境,比文种当年还要危险啊!” 韩信沉默了,蒯彻的话像一根刺,扎进了他的心里。可他终究念及刘邦的恩情,还是摇了摇头:“先生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我心意已决,不会背叛汉王。还请先生不要再提此事了。” 蒯彻见韩信如此固执,知道多说无益,只能长叹一声:“将军啊,您这是放着三分天下的机会不把握,将来必定会后悔的!” 说完,便失望地离开了。而韩信当时绝不会想到,蒯彻的这句话,竟会在多年后一语成谶。 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后,对韩信的猜忌之心越来越重。韩信的军事才能太过出众,而且手握兵权,刘邦始终觉得韩信是个巨大的威胁。 公元前 196 年,陈豨在代地谋反,刘邦亲自率军前去平叛。吕后趁机与丞相萧何商议,打算除掉韩信。萧何设计,派人谎称刘邦平定陈豨叛乱归来,邀请群臣到宫中庆贺。 韩信本不想去,但萧何亲自上门劝说:“将军,即便您身体不适,这样的大日子也该去宫中庆贺一番,否则会引起陛下猜忌啊。” 韩信念及与萧何的旧情,便跟着他来到长乐宫。可他刚一进宫,就被早已埋伏好的武士抓获。吕后将韩信带到钟室,准备处死他。 韩信看着冰冷的刀斧,韩信仰天长叹:“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这句话很快就传到了刘邦耳中。刘邦平定陈豨叛乱回到京城后,得知韩信已死,既高兴又有些感慨,当他听到韩信临死前提到蒯彻时,顿时怒不可遏。 他认为蒯彻当年竟敢劝韩信背叛自己,此人留不得,于是立刻下令:“速速派人捉拿蒯彻,将他带到京城,我要将他烹杀,以解心头之恨!” 蒯彻被抓住了,武士们就要烧火煮了他。可蒯彻却毫不畏惧,他大声对刘邦说:“陛下,您先别急着杀我!您听我把话说完,如果我说的没有道理,您再烹杀我也不迟。” 刘邦见蒯彻如此镇定,心中也有些好奇,便冷哼一声:“好,我倒要听听你能说出什么花来。你若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休怪我无情!” 蒯彻清了清嗓子,缓缓说道:“陛下,当年天下大乱,诸侯并起,人人都想争夺天下。当时我只知道有韩信,不知道有陛下您啊!在那个时候,各路英雄豪杰纷纷招揽人才,我作为韩信的谋士,自然要为他出谋划策,希望他能成就一番大业。这就好比当初项羽的部下,他们为项羽效力,难道陛下您能说他们都有罪吗?” 刘邦皱了皱眉,没有说话,蒯彻继续说道:“况且,天下想成就霸业的人何止韩信一个,只是他们的能力不如陛下您,最终没能成功罢了。难道您要把所有曾经想争夺天下的人都杀了吗?” 这番话让刘邦陷入了沉思。蒯彻又接着说:“陛下,我当年虽劝说韩信,但韩信没有听从我的建议。而我,既没有参与韩信后来所谓的‘谋反’,也没有做过任何危害陛下和汉朝的事情。陛下如果仅仅因为我当年劝说过韩信,就将我烹杀,恐怕会让天下人觉得陛下心胸狭隘,容不下有才能的人啊!” 刘邦看着蒯彻,语气缓和了许多:“你说得倒也有些道理。罢了,当年你各为其主,也是人之常情。今日我就饶你一命,希望你日后能为汉朝效力,不要再有二心。” 就这样,蒯彻凭借着自己的能言善辩,在生死关头力挽狂澜,不仅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还得到了刘邦的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