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重启“中国行动计划”? 投奔美国26年的中国专家王晓峰,突然被FBI带走调查,随后被解除所有职务!妻子发声:为这国奉献,却被当罪犯。 想象一下,一位在美国大学工作了整整26年的教授,某天清晨突然被十几辆FBI警车包围住所,所有学术材料被查抄,随后被任职大学立即解雇,甚至连校园网上的个人页面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换成是我们自己,该是何种感受呢?而这,就是发生在华裔计算机科学家王晓峰身上的真实一幕。 这件事最近在美国学术界引起巨大震动,也让很多人重新关注起那个曾经引发无数争议的“中国行动计划”。 这个计划最初是在特朗普执政时期推出的,名义上是为了防止技术泄露和保护国家安全,但实际上却主要针对华裔科学家群体。虽然该计划在2022年被正式叫停,但如今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类似的事件似乎又在重新上演。 王晓峰教授的案件让人气愤不已,他在计算机安全领域是全球顶尖的专家,学术成就十分突出,领导的研究项目经费约为2300万美元。 据说这次他遭到调查的起因可能与2017年一笔来自中国的研究资助有关,被指没有充分向学校报备。但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那笔经费完全用于正当的学术合作,而且相关研究都是公开透明的,美方这无理的指控显得十分牵强。 更让人不安的是他所工作的大学处理此事的方式,在没有举行任何听证会,没有给予辩解机会的情况下,校方就直接解除了王晓峰的所有职务,删除了他的所有信息。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连很多美国本土教授都看不下去了,纷纷站出来批评学校违反了基本的程序正义。 事实上,王晓峰不是第一个遭遇这种情况的华裔科学家。几年前,麻省理工学院的陈刚教授也曾被FBI逮捕,指控他隐瞒与中国的关系。 但经过详细调查,所有指控最终都被撤销,陈教授完全恢复了名誉。可惜的是,这种错误的指控已经对他的生活和职业生涯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 这些事件背后反映的是一种令人担忧的趋势:将华裔科学家视为“永远的外国人”,无论他们为美国做出了多少贡献,取得了多么卓越的成就,一旦中美关系出现波动,他们就会首先成为被怀疑的对象。 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超过70%的华裔科学家表示在美国感到不安全,许多人甚至考虑自身的安全而计划离开美国。 这种氛围不仅对华裔科学家不公平,对美国自身的科技发展也极为不利。美国之所以能成为科技强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吸引全球顶尖人才。 数据显示,美国超过40%的高科技人才出生在外国,其中华裔科学家群体贡献尤为突出。如果继续这种针对性的调查和怀疑,只会导致人才流失,最终损害的是美国自身的竞争力。 然而,就在华裔科学家在美国面临更加严格审查的同时,美国却在其他方面放宽了对中国学者的限制。去年底,美方取消了针对中国等国家访问学者的两年回国居住要求,这一变化实际上使中国学者更容易在美国长期工作和生活。 这种政策上的矛盾令人困惑,似乎显示出美国在人才政策上的摇摆不定。 科学本应是跨国界的合作事业,人类面临的许多重大挑战,从气候变化到公共卫生危机,都需要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将科学研究过度政治化,基于科学家的种族或出身而非具体行为进行怀疑,不仅不公平,也不利于科技进步和人类发展。 王晓峰教授的案子目前还在审理中,许多细节尚未完全公开。但无论如何,这件事已经给美国学术界敲响了警钟。许多学者和机构已经开始发声,呼吁保持学术自由和程序正义,避免重回“中国行动计划”的老路。 美国要明白的一点是,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开放合作的环境,人才的流动应该基于专业能力而非政治考量。只有当每个科学家都能在公平和安全的环境中工作,人类才能最大限度地从科技创新中受益。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基于证据的公正调查,而非基于出身的偏见和打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