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公里导弹齐射,俄军基地遭团灭,泽连斯基:莫斯科已进入射程,乌克兰方面突然发布消息,声称乌军齐射了射程能够达到3000公里的“火烈鸟”超远程巡航导弹,对克里米亚俄军基地展开了打击,并团灭了一批俄军作战力量。 根据最新消息,目前关于此事的报道几乎完全基于乌克兰单方面的说法,而俄罗斯国防部并未提及相关情况——他们仅表示拦截了六枚导弹,且型号与乌方描述不符,欧美军事专家大多对此持怀疑态度,因为从技术角度来看,乌克兰目前不太可能拥有射程达到3000公里的巡航导弹。 乌克兰这种宣传本质上是心理战,他们近期频繁向西方索要远程武器,并将打击俄本土作为谈判条件,此时放出"3000公里导弹"的消息——无论真假——既能造势又能震慑俄方,选择克里米亚作为假想目标也很讲究,因为俄方视该地区为核心利益区域。 自从2014年被俄罗斯实际控制以来,克里连斯基政府一直试图用各种方式强调“必将收回克里米亚”。 每次对克里米亚的军事行动,无论效果如何,都会成为乌方宣传的重点。 不少分析认为,乌军可能使用了西方提供的“风暴阴影”导弹(实际射程约250公里)配合无人机进行攻击,而所谓“火烈鸟”极大可能是一种信息烟雾弹,目的是放大威慑、争取国际支持。 这也反映出现代战争的新特点:真假消息混在一起,认知战场的重要性甚至不亚于真实战场。 谁的故事讲得更抓人,谁就可能赢得舆论主动——不管事实到底如何。 这一波“3000公里导弹”的新闻,不管最终被证实还是证伪,都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它再次让我们看到,今天打仗不止是拼武器、拼兵力,更是拼叙事、拼舆论、拼谁更能影响人心。 乌克兰深谙此道,从战争一开始,他们就非常擅长运用社交媒体、视频图像和国际传播来塑造形象、争取同情。 这次所谓“火烈鸟导弹”的宣传,与其说是军事行动,不如说是一次针对国内外受众的信息操作——对内鼓舞士气,对外暗示“我们有能力反击”,从而推动西方加快远程武器援助。 而俄罗斯也一样,每次遭遇打击后往往低调处理,或者迅速宣称“全部拦截”,就是为了减少国内民众的恐慌和国际舆论的发酵,双方都在打一场“故事之战”,而普通人隔着屏幕很难分辨哪些是真、哪些是策略性放风。 技术发展也让这种博弈变得更加复杂,如今,一张卫星图、一段手机视频、几个电报频道的消息就能迅速定调一场行动的叙事,不像过去,战争真相往往要等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被慢慢还原。 所以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在面对各种“大本营战报”时,不妨多一份冷静,看看双方各自想达到什么效果,这不是说我们就不能支持某一方,而是说,不要轻易被单方面信息带动情绪。 记住:战争里,真相往往第一个伤亡——但好消息是,时间往往会让它慢慢复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