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北京报道自今年5月以来,多地围绕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开展政策宣讲会或者项目筹备会。近期,部分地方更是进一步梳理出入库项目清单,明确了申报基金的金额。
从地方透露信息来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资金规模为5000亿元,重点投向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具体包括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消费领域、绿色低碳、农业农村、交通物流、城市基础设施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参与其中。
不仅地方在积极准备,中央政府层面也在释放信号,将加大稳投资的力度。8月18日,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表示,要加力扩大有效投资,发挥重大工程引领带动作用,适应需求变化更多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积极促进民间投资。8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报批加快设立投放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此次推出的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对于地方政府及城投平台而言,无疑是重大政策利好。其核心优势在于提供了规模可观、成本较低、期限较长的源头活水,能有效破解当前面临的诸多困境。
对地方政府而言,该工具能直接补充重大项目的资本金,加快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工和建设进度,从而在短期内有效托底经济、稳定增长。它缓解了地方财政的支出压力,通过市场化方式拓宽了融资渠道,避免了对传统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为财政腾出了更多空间以保障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
对城投平台而言,此工具是关键的“纾困资金”和“转型助推器”。它能显著改善平台的现金流,优化资产负债表,助力化解存量债务风险。通过注入国家信用背书的资金,增强了城投平台的再融资能力,提振金融市场对其的信心,降低后续融资成本。更重要的是,它引导平台公司将资源集中用于国家和区域的重点战略项目,推动其向更市场化、规范化的城市运营主体转型。
这5000亿工具不仅是解燃眉之急的“及时雨”,更是推动地方政府与城投平台优化债务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创新,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了坚实支撑。
01多地完成项目储备
02工具核心特点
这款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被定位为“准财政”工具,其主要运作模式是由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参与,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筹集资金,为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项目提供资本金支持,并由财政部提供贴息。
它与此前2022年主要用于基建的金融工具相比,支持范围更广,虽仍包含交通物流、城市基础设施等,但更加侧重于提振消费和新兴产业领域。
03设立的目的与背景
设立此项工具旨在应对当前投资下行压力,解决重大项目资本金不足的问题,降低项目融资门槛,扩大有效投资,推动产业升级。国家希望通过此举“推动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并“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4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指出,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5月以来,河南、四川、浙江、江苏、湖南、广东、山东、北京等多地陆续召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宣讲会或者项目储备会,旨在摸排盘点项目资源,做好与政策性银行的对接工作,以期更好地利用该部分资金。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对解决项目建设资本金不足、降低项目融资门槛、扩大有效投资、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均有积极意义,是2025年下半年稳投资、促创新的重要举措。
从上述地方信息来看,地方围绕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储备的项目,既有国企,也有民企;投向领域既有交通物流、城市更新等基础设施项目,还包括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产业项目。
近些年,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通过推出政策性金融工具来稳投资并不少见。
2022年6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到2022年10月末,便通过国家开发银行成立的国开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的农发基础设施基金、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的进银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公司,累计投放了7400亿元。上海陆家嘴金融了解到该项政策工具用于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有利于满足重大项目资本金到位要求,撬动更多资金参与,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该政策性金融工具重点投向三类项目,分别是五大基础设施重点领域(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科技物流、地下管廊、高标准农田、国家安全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创新、其他可由专项债投资的项目。项目筛选上,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中央和地方相关部门,梳理形成备选项目清单,并推荐给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决策、独立评审,开展项目对接投资。
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作为“准财政”工具,其设立和投放主要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运作,由财政部贴息支持。它虽不直接用于偿还隐性债务,但能通过以下机制对化解隐性债务和城投化债产生积极影响:
减轻地方政府新增投资压力:该工具通过政策性银行以市场化方式为项目补充资本金,重点支持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这能减少地方政府为推进重大项目而举借新债或变相增加隐性债务的压力,从源头上控制债务增量。
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工具通过“股东贷款、股权投资”等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金进入重点领域,降低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在投资中的杠杆率和风险暴露,间接缓解其债务负担。
促进经济增长与税源培育:通过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如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有助于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地方新税源,长远看能增强地方综合财力,为化解存量债务提供更坚实的经济基础。
04对城投平台化债的有力支持
助力平台公司转型发展:城投平台可积极申报符合方向的项目(如城市更新、绿色低碳),通过获得低成本资金支持参与产业投资和运营,推动自身向市场化、实体化转型,减少对传统政府融资功能的依赖,这与当前“剥离平台政府融资功能”、“一企一策研究融资平台退出路径”的化债思路相一致。
改善现金流与资产结构:成功申请到基金投资的项目,可缓解城投平台前期资本金投入的压力,改善其现金流,优化资产负债表,并可能通过参与有收益的项目提升自身造血能力。
与专项债协同配合:该工具可与专项债券形成协同效应——前者侧重前端补充项目资本金,后者侧重项目后端的建设。这种配合能更有效地推动项目形成实物工作量,增加收益,间接帮助承担项目的城投平台形成更稳定的现金流,有利于维持其债务偿还能力。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主要通过市场化模式运作,强调项目要有一定经营性收益,并要求“收支平衡”。这要求地方城投平台申报项目时需精准谋划,确保项目合规且具备可持续性。
政策初衷是通过率先投资重点行业,带动民间资本跟进,要更好地发挥这项工具的作用,资金投向要以“收益”为核心,无论投向何领域,以收支平衡为首要标准,尽量规避公益性强、回报低的项目。另外,要通过市场化运作分散风险,降低政府隐性负债压力;以政策性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放大资金效能。
「明树云基建投融资政策」数据应用,聚焦基建投融资领域前沿政策资讯,基建政策报告,基建政策图表。
系统搭建覆盖中央和地方两级、数据实时更新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政策库,涉及新基建、交通运输、乡村振兴、EOD及城市更新等相关领域热点资讯;行业重点、热点专题定期进行专项汇编,政策内容一目了然;每月推送明树基建投融资数字化专家组发布的政策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