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在济南,无人机飞的有多远?

济南的天,正在被重新定义。

8月19日清晨,一架银灰色的无人机从山东省血液中心腾空而起,6分钟后稳稳降落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停机坪,为等待手术的患者送去“救命血”。而在2天前,远在哈萨克斯坦图尔克斯坦州的棉田里,济南飞手操控的植保无人机正掠过200万亩棉田,雾化肥料划出一道道精准弧线。几乎在同一时刻,济阳区绿城春风里广场,市民于女士掏出手机扫码,一台共享无人机轻盈升空,为她记录黄河落日。

从救命的“空中生命线”到触手可及的“共享航拍”,再到跨越国界的“中国飞队”,济南无人机的航迹正越飞越远,越飞越宽。

在济南,无人机到底能飞多远?是突破续航限制的物理距离,是渗透百业千行的场景距离,是从专业领域到大众生活的普及距离,还是从本土走向全球的国际距离?

答案,藏在这座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低空经济振翅高飞的蓝图中。

(一)

铁塔织网:物理距离的“破壁者”

无人机的“腿短”,曾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传统无人机续航多在半小时以内,作业范围往往局限于几公里,想要覆盖城乡广阔区域,仿佛天方夜谭。但在济南,1.4万座通信基站的“二次觉醒”,让这一困境迎刃而解。

在济南郊区一座数十米高的通信铁塔上,刚刚结束任务的无人机正稳稳落在塔身“停机坪”上,自动完成充电、数据传输后,随时准备再次起飞。

打破物理距离的智慧,藏在中国铁塔“塔、房、电、网、维”的资源复用里。30~60米的塔身高度,本是为通信信号覆盖设计,如今成了无人机的“空中起跑线”——从这里起飞,视野更广、障碍物更少,作业半径天然拓展;7×24小时不间断的电力供应,让无人机无需担心“半路没电”,塔身加装的“停机坪”、机房内的伸缩机架,实现了自主起降、自动收纳,像一个个分布式“空中加油站”,让无人机能接力飞行;稳定的网络支撑与电信级维护保障,更让这些“无人机场”全年稳定运行率超99%,为持续作业筑牢根基。

更关键的是,这些基站不是孤立的“点”,而是1.4万座铁塔串联成的“网”。单一无人机续航有限?那就让它在A基站起飞,完成任务后到B基站充电,再从B基站出发奔赴C区域——这种“接力模式”,让无人机的作业范围从“点对点”的几公里,拓展到“网对网”的全域覆盖。在建筑垃圾巡检中,无人机依托铁塔网络巡航,治理效率提升3倍;在应急巡检项目里,2台无人机半年完成9600余公里作业,成本仅为人工的60%。物理距离的壁垒,在铁塔织就的“空中高速公路”上,被彻底打破。

每座铁塔还是低空信息的“感知节点”。塔身接入的低空雷达、5G-A、北斗地基增强站、气象监测仪,实时捕捉风力、能见度等数据,精准判断“能不能飞、什么时候飞”。600余人的属地化维护团队7×24小时待命,像无人机的“地面管家”,确保每个“空中驿站”万无一失,“想去哪,就能到哪”。

(二)

数智融合:效率距离的“加速器”

无人机的价值,从来不止于“飞”本身,更在于“飞”背后的数据沉淀与智能决策。

在济南,“空天塔地一体联动”体系与“经纬大模型”的碰撞,让无人机的效率距离实现了指数级跃升。

传统模式下,无人机的“聪明”依赖飞手经验,地面监控的“视野”受限于固定点位,两者如同隔河相望的孤岛。

而中国铁塔构建的全域感知体系,以卫星为“空”、无人机为“天”、铁塔监控为“塔”、地面设备为“地”,将零散的数据汇聚成“智慧海洋”。

中国铁塔汇集了来自全国基站20余万个中高点视频资源,自研了无人机及中高点视频融合大模型——“经纬大模型”,打造出低空服务的“智慧大脑”。依托该大模型,开发了视联平台和AIoT平台,整合了380多种设备的2000余类数据——从低空雷达的目标轨迹,到ADS-B的航空器信息,到气象监测仪的环境数据,再到视频监测和物联数据,通过空间治理大模型、铁塔智能体等算法深度分析,实现全时域、全空域的态势感知。

在济南,这一平台已实现烟火侦测、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监管、非法垂钓、破坏耕地违法行为识别等160余种场景的精准识别。这种“智慧大脑”能精准揪出“非农化非粮化”行为,比人工排查快数倍;在城市治理中,非法垂钓、破坏设施等问题,通过视频融合算法实时告警,响应速度从“小时级”压缩到“分钟级”;在农业生产里,无人机搭载的作物长势分析模型,能识别出哪片麦田缺水、哪块菜地生虫,指导农户精准施策。

通过把铁塔、网络、算力、算法、平台全部打通,济南对“低空新基建”的超前理解,正让每一公里无人机飞行都产生价值。

(三)

场景渗透:领域距离的“开拓者”

无人机能飞多远?从城市治理到产业赋能,从应急救援到民生服务,济南给出的答案是: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实现“从高空到地面”的全场景覆盖。

在城市高空,无人机正改写“蜘蛛人”的行业历史。不久前,济南中央商务区的玻璃幕墙清洗试验中,无人机展现出惊人实力:6级风以下稳定作业,摆脱天气制约;每小时清洗600-800㎡,效率是人工的15倍;成本降低40%以上,还能消除高空坠落风险。如今,济南低空经济发展集团已能承接相关业务,让“空中清洁工”成为城市新风景。

在乡村田野,无人机是“智慧农业”的排头兵。从章丘的麦田到平阴的果园,无人机病虫害监测、肥料喷洒已成常态。它们不仅飞得快,更“懂农业”——结合土壤传感器数据调整施肥量,根据作物生长期优化飞行高度,让传统农业告别“看天吃饭”,走向“数据种植”。

在城市街头,共享无人机正在拉近与普通人的距离。在济南济阳区只要用手机扫码,就能使用一台无人机。多来米人工智能科技的创新推出的共享无人机,不仅为每架共享无人机配备足额保险与电子围栏,确保飞行安全;统一维护、智能调度,让用户无需担心设备故障。半小时十几元,扫码即飞,让“天空视角”从少数人的专业设备,变成普通人触手可及的生活工具。

在哈萨克斯坦图尔克斯坦州的棉田里,济南北极鸥航空科技打造的跨国服务链,今年预计为济南创汇超600万元。其自主研发的中型无人机载重50~100公斤,46名飞手组成的团队为当地棉花提供全周期服务。不仅如此,他们还带着中国的农药、肥料“走出去”,帮兄弟企业打开国际市场。如今,北极鸥正筹备派遣150名飞手赴哈萨克斯坦,并参与外国城市无人机行业标准制定,推动跨境物流、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合作。

更难得的是,8月11日,济南信息工程学校正式获得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颁发的民用无人机驾驶员训练机构合格证,成为山东省唯一一所取得民用无人机执照培训资质的中等职业学校。当一批批懂技术、会操作、接地气的专业人才走出校园,济南无人机的“续航能力”将更加强劲,飞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