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中国古代没有眼镜,古人近视了该怎么办?这3个妙法轻松应对 别以为古人都是火眼金

中国古代没有眼镜,古人近视了该怎么办?这3个妙法轻松应对 别以为古人都是火眼金睛,其实他们也照样近视。 就说那些天天埋在故纸堆里的老夫子,油灯下眯着眼看小字,不近视才怪。 可那时候没眼镜,难道就任由眼睛看不清东西? 您还别说,老祖宗的办法虽然土,却透着股子生活智慧。 先说这用眼习惯,古人讲究 “张弛有道”。 苏东坡他不光会写诗,还总结出一套 “养眼诀”。 看书半个时辰,就到院子里看远处的松树,盯着松针瞅一刻钟。 他在《东坡志林》里写过,自己中年后看小字模糊。 就每天清晨跑到湖边,盯着水里的鱼群游动,说是 “活水养眼”。 这法子真有点道理,就跟现在医生让我们多远眺一样。 还有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的时候,规定学生 “每读书三卷,必步庭中百次”。 就是逼着大家起来活动活动眼睛。 反观现在的孩子,抱着手机能看一整天,真该学学古人这规矩。 再说这自然材料的用法,古人把 “药食同源” 玩得明明白白。 像孙思邈就曾用菊花、决明子、青葙子装成枕头。 睡的时候脑袋挨着,药气慢慢渗出来,据说能 “治目暗不明”。 明朝有个叫徐光启的,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眼睛花得厉害,就用枸杞、桑葚泡水喝。 还在书房里摆了盆薄荷,看书累了就摘片叶子揉碎了闻,说是 “清头目”。 更绝的是元朝的关汉卿,他写戏文经常熬夜,就发明了个 “洗眼方”: 用黄连煮水,放温了蘸着棉花擦眼睛。 虽然辣得眼泪直流,却能缓解眼干。 这些法子看着土,可现在科学证实,菊花里的黄酮类物质确实能保护视网膜,老祖宗这是歪打正着了。 还有这环境调理,古人懂 “借光” 比谁都精。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时候,特意把书房建在院子南边。 窗户开得老大,就是为了多进点自然光。 他还规定自己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绝不熬夜看书。 您可能会问,古人就没试过做个 “眼镜”? 这个方法还真有! 明朝晚期,从西洋传进来一种 “叆叇”,就是最早的老花镜。 不过那会儿只有达官贵人用得起。 万历皇帝就有一副,是传教士利玛窦送的。 用牛角框镶着玻璃片,现在还藏在故宫里。 可普通老百姓哪用得起这个?只能靠土法子硬扛。 说到底,古人对付近视,靠的是 “三分治七分养”。 他们没有高科技,就从生活习惯里找窍门: 该歇着就歇着,该吃啥就吃啥,该晒太阳就晒太阳。 现在咱们有了眼镜、激光手术,却把这些老规矩丢了。 孩子小小年纪就戴眼镜,大人天天揉着干涩的眼睛,真该学学古人那份 “慢下来” 的智慧。 有时候啊,科技是进步了,但老祖宗传下来的生活智慧,还真不能随便丢。 所以说,古人没眼镜,却把护眼这件事融进了日子里。 他们用的法子或许简单,却透着对身体的尊重。 现在咱们条件好了,更该把这份智慧捡起来,少看点手机,多看看远方,别让高科技反倒伤了我们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