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古代可没有闹钟,古人们都是咋做到准时起床的? 公鸡算是最早的 “闹钟” 了,“

古代可没有闹钟,古人们都是咋做到准时起床的? 公鸡算是最早的 “闹钟” 了,“雄鸡一唱天下白”,古人基本都靠公鸡打鸣,来决定啥时候起床干活。 像祖逖和刘琨 “闻鸡起舞” 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吧,就是听到鸡叫,两人就起床练剑。 公鸡这叫醒功能,以前还真挺靠谱的。 可公鸡也有不靠谱的时候,要是外面光线突然变亮,或者有啥大动静,它大半夜就打鸣。 在战乱时候,这 “雄鸡夜鸣” 还被当成战争要来了的凶兆。 还有那地主周扒皮,坏得很,就利用公鸡这习性,半夜偷偷学鸡叫,骗长工们以为天亮了,该上工了。 所以说,光靠公鸡叫醒,不太保险。 早在先秦那会,就有专门负责报时的人了,周朝设置了个官职,叫 “鸡人”,他们一方面得管祭祀用的鸡。 另一方面,碰上国家有大宾客来、要开会、打仗或者办丧事这些大事的时候,在天还没亮、鸡叫的时候,就得报时,好让百官赶紧起床。 一开始,鸡人就直接学鸡叫,到了东汉,改成唱歌了。 每天五更的时候,鸡人就大声唱歌,旁边还有钟鼓伴奏,这动静,想不醒都难。 到了唐代,宫里用钟鼓来准点报时,宫外就由金吾卫的士兵巡逻时,一路传呼报时。 宰相马周觉着这效率太低,就跟唐太宗建议,在长安最主要的六条大街上,设置街鼓。 这鼓按照宫里钟鼓的时间来敲,负责叫醒全城的老百姓。 宋代的时候,城里到处都设有谯楼,这谯楼既能报时,又能警备。 晚上呢,还有更夫打更巡逻,更夫一般两人一组,一个拿锣,一个拿梆,一边走一边敲,嘴里还喊着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他们一晚上得敲五次,每隔一个时辰敲一次。 等敲到第五次,就是五更天了,这时候鸡也叫了,天也快亮了,老百姓听到,就知道该起床了。 北宋那会,寺院也帮忙报晓,除了每天按时敲钟,还有行者拿着木鱼或者铁牌子,沿街报时。 元明清的时候,专门给全城人报时的钟鼓楼就正式有了。 鼓楼负责击鼓定更,钟楼负责撞钟报时,早上敲钟,晚上击鼓,声音传得老远。 再加上巡夜的更夫,每天都能准时叫醒整个城市。 除了这些人工报时的办法,古人还发明了计时工具当 “闹钟”。 汉代的 “漏刻” 就挺出名,漏刻是靠漏壶里水位的变化,带动刻箭显示时辰。 汉代把一昼夜分成一百刻,后来又增加到一百二十刻。漏刻既能表示很短的时间,也经常在诗文里出现。 不过,漏刻有个毛病,随着漏壶里的水越来越少,水压变小,水滴的速度就变慢了,这样时间就不准了。 后来,人们就想出了多级漏刻的办法,只要保证最后一级水壶里的水面基本不变,水滴就能均匀,时间也就更准了。 宋代还有个 “香篆钟”,它是把香粉用模具压成篆字的形状,放在香盘里点燃。 这香会按照篆字的笔顺燃烧,既能散发香气,又能用来计时。 计时用的香篆叫 “百刻香”,印模上是十二时辰的刻度图案,一盘香能烧一昼夜,看看香烧到啥位置,就知道大概啥时间了。 香钟价格不贵,在民间用得挺广泛,商船航行、更夫报时都能用。 还有一种 “龙盘香钟”,在像龙舟一样的东西上,放一炷香,香上挂着几根带着铃铛的细线。 香烧到细线的位置,线就会被烧断,铃铛掉到下面的铜盘上,发出响声,就能叫醒人,而且,挪动细线的位置,还能调整叫醒的时间。 古人虽然没有咱们现在的闹钟,但是他们非常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办法来报时、叫醒自己。 这些办法,也反映了古代人的智慧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