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补全这面烈士墙”有新进展::两位烈士的照片找到了

英雄当年长什么样?让我们一起寻找,补全这面烈士墙。今年清明节前夕,本报与平北抗日烈士纪念园共同发起为烈士墙上29位空白轮廓的烈士寻找照片的倡议。在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来临前,我们为其中两位烈士找到了照片。

王海清(王永和)烈士

祁式超烈士

热心读者提供烈士线索

在平北抗日烈士纪念园的展厅里,展览的最后一个部分展示了44位牺牲在平北的烈士的生平。其中,有一部分烈士有照片,其余大部分则只有剪影,或是一幅根据那个年代的战士形象绘制的画像。“英雄当年长什么样?”烈士墙上的29个“空窗”,成了许多参观者的遗憾。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平北抗日烈士纪念园与本报发起倡议,希望通过媒体报道,寻找烈士的亲人,提供烈士的信息,补全这面烈士墙。

“报道发出以后,很快我们就接到了一个重要的电话,说他手里有烈士的线索。后来这个人就加了我微信,发来3位烈士的资料。其中,王海清(原名王永和)烈士的资料里有比较清晰的照片。”平北抗日烈士纪念园副主任夏霖告诉记者。但是这位热心读者始终不愿透露姓名,只说这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可能也是一位研究抗战史的专家或者文史爱好者。”夏霖猜测。经纪念园核实,确认这张照片确为王海清烈士的。

根据史料记载,王海清(1909年—1945年),原名王永和,原延庆县大庄科乡香屯村人。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昌延联合县十三区助理、区长、十五区区长、三区区长、五区区长兼平郊武工队队长。1943年至1945年7月,王海清在昌平东部开展革命工作期间,先后创建了八家、西峪、真顺、香堂、崔村等十几个村政权。

1945年9月22日,王海清带通讯员张宗舆和一名武工队队员在奶子房村召集附近各乡开会,布置送新兵工作。驻北苑的伪军出动500多人突然包围奶子房村,王海清等人开枪还击,但因寡不敌众,数次突围不成被迫退回村里。后王海清、张宗舆等人不幸被捕,惨遭杀害。1983年6月1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追认王海清同志为革命烈士。

烈士外甥提供宝贵照片

另一个重要发现发生在今年7月。当时,在延庆区举办了第二届“三位一体”红色文化研讨会。台上,平北抗日烈士纪念园主任吴晨晨发言时讲到“补全这面烈士墙”的故事,还把烈士的名字打到了大屏幕上。看到“祁式超”三个字的时候,原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烈士纪念园主任王志忠心头一震——“他的照片我有呀!我还认识他的外甥呢。”一散会,王志忠赶紧找到吴晨晨。

原来,王志忠在赤城县烈士纪念园工作期间,就曾对祁式超的事迹进行过深入研究。两年前,祁式超的外甥钟星找到了赤城县烈士纪念园,想要寻找舅舅祁式超的安葬地,接待他的人正是王志忠。

“祁式超是江苏如皋人,1938年参加了新四军。参军后当了几个月的宣传员,就被送到延安抗大去学习。他在学习过程中加入了共产党,毕业后被分配到萧克领导的平西挺进军工作。因为祁式超爱好音乐,又天生一副好嗓子,1939年挺进剧社成立时,组织上就派他到剧社当了音乐教员。”王志忠介绍,到平北后,祁式超被分配到宣传科当干事。然而,就在这一年的秋季反扫荡中,祁式超因病住进了海陀山北麓的黑龙潭休养所。日寇带着洋狗,在密林中反复搜索。祁式超和另外几个伤病员不幸暴露。敌人对他们打骂侮辱。祁式超猛然抱住一个日寇,与其殊死搏斗,最后壮烈牺牲。当时,包括祁式超在内,共有6人牺牲,都就地安葬在黑龙潭。上世纪50年代,政府组织了一次烈士遗骸集体迁葬,将80位烈士迁葬到雕鹗烈士公墓,祁式超烈士也在其中。

祁式超牺牲后,家人收到了烈士证,证书上虽写明牺牲地点是黑龙潭,但没有具体的位置。祁式超的母亲临终时攥着女儿的手反复叮嘱:“你一定要找到你五哥的安葬地,把他带回来。”这份沉甸甸的嘱托代代相传,传到了钟星身上。钟星曾在京津冀多地打听,都没有眉目,直到两年前找到了赤城县,结识了王志忠,这才了解到舅舅牺牲的详细经过。

当年,80位烈士的墓前都有写着烈士姓名的木碑,可历经数十载风雨侵蚀,木碑早已腐朽,如今只剩一片坟茔,分辨不出烈士们的姓名了。于是,钟星便在这一大片烈士墓前叩首祭扫,并捧回一抔黄土,这抔土,成了他与舅舅跨越时空的相见。也是在那次寻找中,钟星向王志忠提供了一张祁式超参加革命前的照片。照片里的祁式超看起来还像个孩子,眼神明亮如星。

如今,王海清烈士和祁式超烈士的照片已经被补充到平北抗日烈士纪念园的烈士墙上。两位烈士的眉宇、神态,穿越历史硝烟,第一次真实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让我们记住他们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