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你白摸吧!”女子去江西景德镇旅游,晚上6点左右,她走进一家理发店洗头,一个17岁的男孩在给她洗头之前,拿了一块毛巾垫在她的背部,为了防止水进入她的颈部,男孩把毛巾的一头塞进了她的衣领。 就因为洗头毛巾塞进衣领,一女子和理发店争执不休。事情是这样的,洗头的时候,一个17岁的小男孩给女顾客垫毛巾,碰了下脖子,结果闹大了。双方都有道理,吵到报警来解决,还差点闹到举报倒闭,这其实就是两人对“边界”的看法差太远了。 那女子是上海来的游客,应该平时挺在意自己的身体边界。就像有些人,别人随便碰下胳膊都觉得别扭,她可能就是这种。 女子去洗头,17岁的学徒按流程来,毛巾塞衣领的时候,手难免蹭到脖子。当时可能没觉得啥,回家越想越不对劲,家里人再一嘀咕“这是不是有点过分”,她就难受了一晚上,第二天也得去找说法。 可站在理发店的角度,这事真不叫事。那学徒才17岁,估计刚学手艺没多久,师傅教的就是“千万别把顾客衣服弄湿,垫两层才保险”。他可能紧张得手都抖,满脑子想的都是“别出错”,哪敢有别的心思? 店长更觉得冤:天天有人来洗头,垫毛巾碰脖子是常事儿,几十年都这么干,怎么到这就成“骚扰”了? 就像你去面馆,师傅端面时手碰了下碗沿,你总不能说“你故意碰我碗”吧? 其实最关键的是,俩人当时没说开。女顾客要是觉得不舒服,当时就可以说“小伙子,别碰着我脖子”,学徒一听,肯定会更小心。学徒要是机灵点,垫毛巾前问一句“等下可能碰到脖子,您不介意吧”,估计也没后面的麻烦。 网友也讨论起来。有人说“服务行业哪能一点不接触?总不能隔空给你洗头吧?” 也有人说“人家女的觉得不舒服就是不舒服”。其实两边都有道理,就是站的角度不一样。 但有个地方女顾客做得确实不太对,一急就说“要举报你们偷税漏税、雇佣童工”“活该倒闭”。这就有点过分了。有纠纷可以找警察评理,不满意可以去法院,上来就说要毁人家店,直接从“讨说法”变成“撒气”了。 生活里也遇到过这种“边界摩擦”。外卖小哥送餐,顺手帮你开了门,你觉得“挺热心”,旁边人可能觉得“没必要,别碰我东西”;同事借笔的时候碰了下你手,你觉得“无意的”,有人可能就觉得难受。这说不来对错。 关键是不要动不动就上纲上线。那女子如果当时能笑着说句“麻烦轻点,我怕痒”,学徒说不定还能跟句“不好意思啊”。理发店要是能多句嘴“我们这小师傅手生,有不合适您直接说”,也不至于闹到报警。 服务行业,顾客图个舒心,店家图个安心,互相让一步,多说一句话的事。 其实这件事就是一块毛巾引发的误会。女的觉得“我的身体我得护着”,没毛病;店家觉得“我们就是按规矩来”,也没错。错就错在没好好沟通,还把矛盾升级了。 不管是当顾客还是做服务,碰见不舒服的就直说,别憋着;做事情的时候多留意点别人的感受。多一分体谅,少一分计较,日子才能过得顺顺当当的。 信息来源: 极目新闻|女子称在景德镇一家理发店洗头时遭遇性骚扰,店方否认,律师:难以界定为性骚扰 潇湘晨报|女游客称在景德镇一理发店被性骚扰,“垫毛巾时触碰皮肤数十秒... 文|黑子 编辑|南风意史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