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抗战时,两个班的八路军和上千日军激战时,枪栓忽然拉不动了,急需擦枪油却找不到,急

抗战时,两个班的八路军和上千日军激战时,枪栓忽然拉不动了,急需擦枪油却找不到,急的战士想抓只鸡来熬鸡油,此时敌人忽然冲锋。 战场上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但当你的枪在最关键时刻卡住了,敌人却在这时候冲过来,那种绝望可想而知。1942年那个冬天,鲁南的毛楼村里就上演了这样惊心动魄的一幕。26个八路军战士面对1500多日伪军,武器突然失灵,生死一线间,老百姓的一个举动改变了整个战局。 1942年1月2日,峄山支队在台儿庄区涧头集镇库的毛楼村遭遇了一场几乎不可能获胜的战斗。支队长孙伯龙本来计划带着部队转移,可惜还是晚了一步,刚出村就被日军先头部队堵住了。激战中孙伯龙负伤,部队被迫退回村内,此时只剩下26个人,而外面围着的敌人有1500多。 梁巾侠这个支队秘书临危受命,接过了指挥权。说实话,当时的情况确实很糟糕,敌我兵力对比悬殊到让人绝望。不过毛楼村的地形还算有利,村里的围墙高大坚固,之前修建的土碉堡和交通壕也派上了用场。梁巾侠很快就组织好了防御,把仅有的26个战士分配到各个关键位置。 日军一开始还挺谨慎,不知道村里到底有多少八路军,不敢轻易进攻。可是很快他们就发现了实情,立马架起迫击炮开始轰击。炮弹在村内爆炸,最前面的土碉堡被击中,两个年轻战士当场牺牲。接下来日军从四面八方发起冲锋,密集的枪声响成一片。 抗战期间八路军的武器装备一直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不仅数量少,质量也参差不齐。长时间的激战让本来就不够精良的武器雪上加霜,几个小时的连续射击下来,战士们发现枪栓开始卡住,拉都拉不动。这可是要命的问题,没有武器怎么打仗? 当时的情况确实很紧急,武器保养用品根本就没有,支队里连最基本的擦枪油都找不到。有经验的老战士想起来民间的土办法,急中生智地喊道要用鸡油来润滑枪栓。可是在激战正酣的时候,上哪儿去找鸡啊?村民们早就疏散了,村里除了硝烟和废墟什么都没有。 就在战士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位大嫂听说八路军需要鸡油,二话不说就跑回自己家里,宰了家中唯一的老母鸡,亲手熬制鸡油送到阵地上。要知道那个年代老百姓生活有多苦,一只鸡可能是全家人一年都舍不得吃的宝贝,但面对八路军的需要,这位大嫂没有任何犹豫。 很快又有一位大爷也做了同样的事情,把自家的鸡也宰了。热腾腾的鸡油送到战士们手里,大家赶紧给枪栓润滑,清理枪膛里的污垢。经过紧急维修,失灵的武器重新恢复了正常。这个时候日军又发起了新一轮攻击,甚至丧心病狂地使用了毒气弹,但战士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在艰苦的敌后战场上,八路军经常面临弹药不足的困境,很多时候只能靠拼刺刀。毛楼村的这场战斗也不例外,到了夜晚,子弹和手榴弹都用完了,战士们只能准备进行最后的白刃战。梁巾侠和剩下的战友们握紧刺刀,准备与敌人做最后的搏斗。 就在最关键的时刻,村外突然响起了激烈的枪声,这是八路军援军到了。鲁南运河支队连夜赶到,从敌人背后发起突袭,日伪军措手不及,在两面夹击下迅速溃退。这场毛楼防御战,26个八路军战士硬是顶住了1500多敌人一整天的进攻,消灭敌人100多名,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 这个故事后来在鲁南地区广为流传,成为军民鱼水情深的典型例子。那位献出老母鸡的大嫂也成了当地的英雄,她的事迹激励着更多老百姓支持八路军的抗日斗争。梁巾侠在后来的回忆中经常说,如果没有老乡们的鸡油,武器就无法正常使用,这场战斗的胜利属于人民群众的支持。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抗战时期八路军面临的困难确实很大,不仅人员装备严重不足,连最基本的武器保养都成问题。但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八路军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斗奇迹。毛楼村的这场战斗虽然规模不大,却充分体现了人民战争的威力和军民团结的重要性。 一只老母鸡,一份鸡油,在生死关头挽救了26个战士的生命。这样的故事听起来很平常,却最能体现出那个年代军民之间的真情。你觉得在今天,我们还能从这些老故事里学到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