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是BT,实际是一种顶级的示爱方式 英国心理学家麦克斯有个观点,说当你对一个人产生好感的时候,你的身体会不自觉释放多种信号,而咬人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所以,咬人可以说是一种顶级的变态的示爱方式。 为什么咬人是在示爱呢?从心理学角度看有3个原因: 第一、咬人能获得安全感 心理学中的“口欲期”理论指出,人在1岁前的人格发展阶段中,口腔是主要的感知和表达渠道,你看婴儿干什么都会通过嘴巴来表达,比如吸奶啊、裹奶嘴啊,咬手指头啊,喜欢什么抓起来就放嘴里啊,这个阶段的口腔活动直接关联着安全感和愉悦感的建立。成年后,很多人还会保留这种口腔依赖的心理惯性,最典型的抽烟缓解压力,还有紧张的时候咬笔帽啊、啃指甲啊,喝奶茶咬吸管啊,本质上都是满足口腔的安全感。所以咬人也是一样的,当你特别爱一个人,或者他很爱你的时候,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咬他,因为这种亲密无间的动作就能让你获得安全感和踏实感。 二、咬人能带来双重快感 从生理学角度看,轻微的疼痛刺激是会促使身体分泌内啡肽的,也就是最天然的“快乐激素”,它能带来放松和愉悦感。口腔及唇部布满神经末梢,舌头更是通过多组神经直接与大脑相连,所以咬人这个动作能精准触发强烈的感官反馈。同时,大脑中负责处理愉悦与轻微痛感的区域位置接近,被咬的人在轻微皮肤刺激下,也会产生“痛并快乐”的复合情绪,这种强烈的情绪波动,反而加深了情感传递的浓度,类似接吻的感官逻辑,让爱意表达更有冲击力。 三、咬人本质上也是一种“可爱攻击” 心理学中的“可爱攻击”说的是,当人面对极度可爱的对象,比如婴儿啊、宠物啊,因为觉得太可爱了,大脑完全失控了,那种强烈的积极情绪完全淹没了大脑,这时候大脑就会开启“反向平衡机制”,就类似于玩游戏时候的“防沉迷系统”,所以我们就想通过轻微的攻击性动作,比如捏啊、咬啊,来释放过剩的情感,避免情绪过度饱和。如果你养过猫更能理解,猫咪被抚摸到极度舒适的时候,会突然轻咬主人,这个其实不是想伤害主人,而是他觉得太舒服了,它就会本能产生一种愉悦感和潜在危险之间的冲突,为了摆脱这种冲突,它就会突然用轻咬的攻击方式来缓解心理负担。对人来说也是一样的,咬人也是一种“可爱攻击”的表现,就是想告诉对方“你太可爱了,我太爱你了,我忍不住想靠近你”。 总结一下,喜欢咬人并不是攻击性行为,而是潜意识中用原始且直接的方式表达好感——既源于童年安全感的延续,也依托生理愉悦的驱动,更是亲密情绪的独特平衡与释放。 如果你遇到这种问题,可以后台留下📞,我和你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