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国家不怕中国,却死活不敢惹美国,敢对中国反复试探,却对美国服服帖帖。这真不是咱实力不行,是咱秉持大国风范,总以和为贵。但美国呢,向来简单粗暴,谁敢不服就制裁谁。 过去几年,中国一向主张“以和为贵”,不管是面对边界摩擦还是贸易争端,始终坚持对话解决,从不轻易动怒,也确实没必要动怒。 反过来看美国,谁要不听它的话,轻则经济制裁,重则军事打击,哪怕是盟友也照打不误。 2023年《爱德曼全球信任度报告》曾指出,中国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形象是“合作伙伴”,而美国则多被视为“高压施压者”。 这不是说美国没有吸引力,而是它的手段太直接、太粗暴,一旦翻脸就没商量。 中国讲究合作共赢,美国更习惯动用威慑。比如,中国的一带一路项目,目前已经覆盖150多个国家,总投资超过1万亿美元。 疫情期间,中国还向全球多个国家提供疫苗援助。这些都是硬实力背后的软影响力。 再看美国的做法,更多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只要哪个国家敢和它唱反调,立马就被踢出SWIFT、冻结资产、断供芯片。 伊朗、俄罗斯、委内瑞拉、甚至德国的“北溪二号”项目,都没逃得掉。美国国会甚至公开通过法案,对参与这些国家能源合作的公司实施次级制裁,连朋友也不放过。 说到底,国家行为是理性选择。你对它越温和,它就越觉得可以试探,你态度强硬,它反而不敢轻举妄动。挑衅中国的成本低,但惹怒美国的代价太大。 以加拿大为例,2022年其出口总额中有78%是卖给美国的。和美国闹僵,经济立马受伤,再硬气也硬不起来。 还有越南,在中美博弈中左右逢源,背地里赚得不少,但从来不敢公开对美国说“不”。 问题不是中国没实力,而是中国选择克制。军事上,中国近年来的力量提升是有目共睹的。2023年,中国国防支出占GDP比例仍保持在1.5%左右,远低于美国的3.5%。 中国在海外的军事存在也极其有限,主要集中在吉布提等几个必要节点,而美国在全球部署了800多个军事基地,几乎是“世界警察”。 但中国从不靠拳头说话。以南海为例,2023年中国歼-16战机拦截美国侦察机,动作果断却不过度升级,就是在展示实力的同时保持克制。不是打不过,而是不想打。 一些国家误以为中国这种克制是软弱,便开始打“小算盘”。立陶宛就是个典型例子,一边挑衅中国,一边又在美国面前点头哈腰。 但这种“双标”越来越难维持。美国的霸权逻辑已经开始引发反弹,不少国家开始寻找替代路径。 金砖国家的扩容就是个信号。近几年,沙特、伊朗等国家陆续加入金砖,表达了对“去美元化”和更公平国际秩序的支持。 中俄之间超过六成的贸易已经使用本币结算,不再依赖美元。这对美国来说是实打实的挑战。 经济上,IMF在2024年发布的全球经济预测中指出,中国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的30%,美国只占15%。中国的影响力靠的是市场和合作,不是威胁和制裁。 这些变化并非偶然。越来越多国家在重新评估自己的选择,一味依附美国,风险越来越高;而与中国合作,反而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当然,中国也得认清现实。不是每个国家都懂得感恩,也不是每次克制都能换来尊重。 该亮剑时就得亮剑,否则别人只会觉得你好欺负。大国风范不是一味忍让,而是在坚持和平的同时,也要让人看到“底线思维”。 未来的世界不会再像过去几十年那样由美国一言堂。多极化趋势不可逆,中国的战略耐心正在逐渐显现成效。 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也必须更灵活地处理国际关系,既展现合作诚意,也不能放弃应有的强硬。 信息来源: 《南非外交部长:沙特伊朗等五国已正式成为金砖成员国,还有34个国家提出书面申请》——观察者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