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上海一位女知青悄悄诞下女婴,托付给东北老乡养育。多年后,长大成人的女儿凭着三岁时的零星记忆,毅然踏上了追寻生母的漫漫旅程。 【消息源自:深圳卫视《你有一封信》2014年12月期节目实录;黑龙江省档案馆1970-1972年知青档案;《家庭》杂志2016年3月刊张淑凤专访】 1970年正月初八的黑龙江,零下三十度的寒气把窗户冻出冰花。张菊芬蜷在老乡家的土炕上,牙齿把嘴唇咬出了血。她听见隔壁王中美压低声音跟接生婆讨价还价:"再加五斤全国粮票行不?这事儿可不敢往外说啊。" 这个上海姑娘三天前还在知青点扛麻袋,现在指甲缝里还留着麦秸秆。她突然抓住王中美的手腕:"要不咱们去县里卫生院......"话没说完就被打断:"你疯啦?让工作组知道知青未婚生子,咱俩都得挂牌子游街!" 炕头的煤油灯忽明忽暗,映着墙上"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标语。张菊芬想起离沪时母亲塞给她的桃酥,那油纸包在火车上就被挤碎了。此刻她盯着房梁裂缝里垂下的冰溜子,听见接生婆突然喊:"使劲儿!头出来了!" 二十二年后,张淑凤在讷河县玉米地里挥锄头时,后腰突然窜过一阵酸疼。她直起腰抹汗,听见隔壁地头的婶子们又在嚼舌根:"老王家闺女长得像画报上的上海姑娘,该不会是......"话音戛然而止。她攥着锄头柄的手心沁出汗,想起十二岁那年偷看到的收养证明,泛黄的纸上"生母张菊芬"三个字洇着水痕。 1998年冬天,张文斌踩着齐膝的积雪敲开王家院门。这个戴金丝眼镜的上海男人从公文包掏出牛皮纸信封:"姐临终前嘱咐的,淑凤要是愿意认亲......"话音未落,木门"砰"地撞上他鼻梁。隔着门缝,他看见外甥女的身影在灶台前顿了顿,继续抡刀剁着冻白菜。 2014年节目录制现场,聚光灯烤得张淑凤脸颊发烫。主持人递来泛黄的日记本时,她突然发现扉页粘着片干枯的丁香叶——正是她家院墙外那棵老树的花。翻到1972年3月15日那页,钢笔字被水渍晕开:"淑凤今天会叫妈妈了,可我只能当她的'上海阿姨'......" 化妆间的电视机正重播节目,镜头扫过观众席里白发苍苍的王中美。老太太突然用上海话嘟囔:"侬晓得伐?当年那丫头出生时,你娘用劳动布外套裹着你,纽扣都冻在血痂上了......"张淑凤低头看自己新买的羊绒大衣,一粒冰晶突然落在手背上。 节目组准备的"惊喜环节"最终没能上演。当大屏幕放出张菊芬1990年在上海外滩的照片时,张淑凤盯着母亲身后那盏路灯——恰似她结婚那年,丈夫用拖拉机从县里拉回来的那种铸铁灯柱。她最终没去墓园,只托舅舅带了盒讷河产的榛子酥:"跟妈说,我闺女考上复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