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津云锋声丨翻8吨垃圾找儿童手表,“值不值”?怎么看?

该如何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呢?或许问题的答案,还在于为善行善举建立更精细的成本核算与补偿机制,厘清无偿服务的边界,让每一份善意都有合理归宿。

近日,山西大同两名环卫工人在35℃高温下徒手翻找8吨垃圾4小时,为游客寻回儿童手表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

透过这条新闻,相信很多人第一次对“垃圾堆积如山”有了直观印象,并且庞大的垃圾堆衬得两位环卫工人愈发瘦削、渺小。他们扒开一个个垃圾袋,终于将手表找到。这条“暖新闻”传到网上却变了味,网友纷纷质疑“投入产出”太过不成比例,如此付出真的值吗?

本质上,这是一场关于城市温度与理性的讨论——环卫工人的奉献固然值得致敬,但让他们在酷暑中承担本不属于职责范围的任务,绝非长久之计。根据公开信息,此次搜寻不仅耗费两名环卫工人4小时的高强度劳动,还涉及垃圾转运、场地占用等隐性成本。若将这些资源换算为经济价值,远超儿童手表本身的市场价格。甚至有网友怀疑,弄丢手表的卢女士可能有“特殊身份”。

目前,有关部门已辟谣丢手表女游客为法院干部这种传言。而大同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肖志刚做出的回应更值得聆听——只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不能说值不值”。换个角度想,接到游客拨打市政服务热线后,假使当地不作为,或以工作量浩大为理由推脱,舆论场上出现的会不会是另一种声音?正如一篇评论文章所言,对人心之善,不能简单用外在因素衡量。这件事传递出的温暖和善意,是颠扑不破的。

真正的问题是,处理此事的两位环卫工人自己觉得“值不值”。他们在高温环境下徒手翻找垃圾,面临中暑、划伤、感染等健康风险,而前期报道中并未提及必要的防护装备或劳动补偿。不能让好心人流汗又流泪!这才是此次事件最值得关注的点。

环卫工人的职责在于维护城市公共环境整洁有序,而非为个体的疏忽承担过多兜底之责。因此,他们协助寻找失物的行为属于“无因管理”,并非分内之责,所以受益人应承担必要费用,特别是对“找手表”这样非紧急、非公共性质的失物寻找需求。

根据最新报道,大同市新城环境公司负责人员表示,将给予此次事件涉及的两名环卫工人奖励,并且这项工作将会常态化,以后对所有乐于助人的员工都会进行一定奖励。这种态度让广大网友的恻隐之心有所安放,但也有进一步思考的空间:如何建立一套既能传递温情又不失理性的制度框架,避免“奉献”异化为“义务”,也让“有求必应”多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值不值?扶不扶?生活中似乎经常面对这样的问号,最近也有男子心肺复苏救女子被质疑“袭胸”。在道义问题上,该如何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呢?或许问题的答案,还在于为善行善举建立更精细的成本核算与补偿机制,厘清无偿服务的边界,让每一份善意都有合理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