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雍正死后,51岁李卫随之气绝身亡,但没想到,这只是李卫悲剧的开始。几年之后,南巡

雍正死后,51岁李卫随之气绝身亡,但没想到,这只是李卫悲剧的开始。几年之后,南巡的乾隆皇帝,看到江南百姓供奉的李卫庙,怒不可遏: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庙! 雍正是一位十分特殊的皇帝。 这位皇帝性格严峻,治政果断,身上没有康熙那种宽厚与从容,有的更多是一种不近人情的冷静和强烈的掌控欲。 他上位的过程本就充满波澜,登基之后更是极力铲除异己,整顿吏治,竭力想要建立一个高效、清廉、以皇权为核心的官僚体制。 在这样的政治氛围里,一个本出草莽、不拘礼法却极擅断事的地方大员,逐渐走入了雍正的视野,这个人,便是李卫。 李卫的出身并不显赫。 他从地方办案的小吏一路做起,凭借雷厉风行的手腕、不讲情面却颇有效果的做事方式,逐步为朝廷所注意。 雍正初年,整顿盐政、清查贪腐成为当务之急,李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因严打盐务弊案、铁腕处置江南豪绅而名声大噪,也因此受到雍正的青睐。 雍正并不是一个容易信任别人的皇帝。 他生性多疑,几乎把国家大事揽于一身,即便是对最亲近的兄弟,也时常保持防备。 但对李卫,他却展现出一种少见的宽容与信任。 雍正需要一个能真正帮他贯彻意图、不被地方势力所左右的人,而李卫恰好不拘科举门第、又无党无派,做起事来没有太多顾忌。 更重要的是,李卫懂得分寸。 他虽然出身草莽,却极为熟悉“帝王心术”,知进退、识局势,深知自己的地位全部建立在雍正的信任之上,因此一再强调“为主尽忠”,小心翼翼地维持这份君臣之间微妙的默契。 当然,李卫的作风也并非没有争议。 他铁面无私的背后,有时也伴随着手段强硬,甚至不乏传闻称他在查办案件中不问情由、重刑逼供。 然而正是在那样一个讲求效率与稳定的政治氛围中,李卫反倒成了一种必要的存在。 但雍正毕竟不是长生不老的皇帝。 到了十三年,他突发疾病,病重数日后崩逝于圆明园。 朝局瞬间起了变化。对李卫而言,这无异于失去了天塌下来的靠山。 雍正在位时,外界或许对李卫有怨言、有非议,但都忌惮皇帝的态度,不敢明言。 而如今,新君登基,旧臣当中,谁升谁黜,很大程度上要看新皇的喜恶。 乾隆对父皇的许多做法心中自有评价,尤其对李卫这种“不拘成法”的人物,未必能完全接纳。 李卫虽然继续留任,但他身上的锐气似乎也慢慢收敛了。 乾隆八年,李卫突然上疏称病,请求离任,前往江南修养。 乾隆未加追问,顺水推舟地批准了他的请求。 从此,这位曾在雍正一朝叱咤风云的重臣,悄然离开了权力中心,留居于江南水乡。 不久之后,李卫在杭州病逝,年仅五十一岁。 消息传回京城时,朝中寂然,乾隆亦未多言,只是下旨赐葬,遣使吊唁,一切从简。 对这位曾在先帝朝受宠至极的重臣,乾隆的态度不冷不热,恰如其分,却没有半分私情的流露。 然而李卫虽死,他的威望却未随肉身一同埋葬。 在他治理江南期间,特别是修筑河堤、整顿盐政、平抑盗匪方面,确实为百姓解了不少实难之困。 因此他死后不久,杭城百姓自发在西湖一隅起庙一座,庙虽不大,却香火极盛。 香案之上,赫然供奉一尊李卫神像,庙门匾额题着四字:“李公英灵”。 在风雅与信仰并存的江南,这座小庙逐渐成了百姓心中的精神寄托。 直到乾隆南巡,事情有了变化。 乾隆皇帝南巡,在杭州驻跸之日,原是寻常行程,舟行湖上,赏花品茗。 途中忽被湖边香火吸引,一行人便登岸探访。 入得庙门,乾隆立于供案前,只一眼,便认出了那尊庄严的神像——李卫。 原本平静的南巡瞬间变了味。乾隆盯着供案良久,脸色凝肃。 他自然明白,这不过是百姓感恩立庙,未必有多少政治意图,但在他眼里,这却像是一种莫名的挑衅——挑衅皇权,挑衅礼法,甚至挑衅新君对“旧臣功过”的最终解释权。 他转头问随行地方官庙宇来历,巡抚额头沁出细汗,躬身答道:“乃杭人私立,感李大人治河有功,自发祭祀,无人指使……” 乾隆却只是冷冷一笑:“私立?不过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庙,惑众耳目,岂有此理!” 这一句话,便如断案之锤。话音未落,随行太监即刻传旨:此庙即刻拆除,神像焚毁,庙地充为官产,不得再立。 那一日,西湖南岸的烟火香烛,被连根熄灭。 百姓虽有不满,却无人敢言。 乾隆用一纸圣旨终结了这段民间祭祀,却未必能真正从百姓心中,抹去李卫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