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哪怕是繁盛的大唐,普通人想吃上肉也绝非易事。泾原兵变这一历史事件就很能说明问题——这场导致三百多位皇子皇孙罹难的兵变,起因竟然是皇帝把犒赏将士的肉换成了普通菜蔬,让平叛军队瞬间变成了叛军。
按照唐朝惯例,军队开赴前线前,皇帝会按标准犒军。当时的伙食标准不算奢华却很实在:一顿能管饱的饭,配上两斤羊肉或猪肉,两个炊饼、一个蒸饼,再加上用羊头、羊肝、羊舌等熬制的杂汤一碗。对常年征战的将士来说,这不仅是粮草补给,更是朝廷对他们卖命出征的认可。
唐德宗时期,朝廷其实并不缺钱,但他或许觉得多事之秋,国库得多存些钱才安心,便擅自调整了犒军伙食,把肉和像样的吃食换成了普通菜蔬。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即将奔赴前线的将士们。他们心里憋着一股火:我们马上要去前线拼命送死,朝廷连顿像样的肉都舍不得给,这是根本没把我们的性命当回事!
愤怒的将士们调转枪头,直接杀进了皇宫。唐德宗在太监的拼死掩护下仓皇逃走,而留在宫中的皇子皇孙们却没能幸免于难,罹难者多达三百多人。一场本可避免的兵变,只因一顿犒赏伙食的调整而爆发,最终酿成惨剧。
这事儿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古代社会,肉食不仅是食物,更象征着地位和待遇。对普通士兵而言,一顿有肉的犒赏是他们用生命换回来的基本待遇,朝廷的轻视自然会激起强烈反抗。哪怕在盛唐,肉食的分配也暗藏着社会阶层的差异,而忽视这种基本需求的后果,往往比想象中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