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女人50岁,男人60岁后要高度重视骨质疏松 | 医生有话说

最鲜活的病例在临床,最实用的健康建议来自临床医生。浙医在线特别开设《医生有话说》专栏,邀请浙江省内各家医院各个科室的临床医生亲自撰文,解读当下健康热点,根据最近临床接诊的典型病例进行健康科普,对门诊中发现的患者在治疗或养生时出现的误区进行提醒,以及医生对某一疾病在治疗方面的思考、看法、研究等。

钱宇谈骨质疏松与骨质疏松性骨折(3)

钱宇

浙江“骨质疏松重复骨折”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带头人

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浙江中医药大学骨伤医学中心主任、教授

前两期我们已经谈了骨骼健康与寿命的关系以及骨质疏松具有高致残率。今天,我们来谈谈到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可能会面临骨质疏松的考验。

人体的骨骼就像一栋房子,房子在老化,也不断有新的材料在加固。正常情况下,骨吸收和骨形成处于动态平衡,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这种平衡被打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房子的“梁柱”逐渐变少、变细,骨骼变得脆弱,就像年久失修的房子,随时可能坍塌。当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骨脆性增加,骨质疏松就找上了你。

骨质疏松之所以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是因为它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很多患者可能只是偶尔感到腰背酸痛,但并未引起重视,认为只是劳累所致。直到发生骨折,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像我之前接诊的一位患者,60多岁的老王,平时身体还算硬朗,就是偶尔觉得腰背有点疼,也没当回事。结果有一次不小心滑倒,就导致了髋部骨折,后来长期卧床,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很多人不把骨质疏松当回事,认为骨质疏松只是老年人的正常现象,不需要治疗,或者认为只要多吃点钙片就可以了。这种错误的认知导致很多患者没有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其实骨质疏松是件大事,它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疼痛,初期多表现为腰背部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疼痛程度不一,可呈持续性钝痛或间歇性剧痛。骨量流失,骨骼承重能力下降,日常活动如站立、行走时,身体重量压迫骨骼,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疼痛。

其次是活动受限,因疼痛、骨折及身体形态改变,患者肢体活动范围与灵活性会降低。比如髋部骨折后,患者行走困难,需借助拐杖或轮椅;脊柱骨折导致起床、弯腰、转身受限,难以进行正常家务劳动、工作及社交活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独立性与社交参与度。

再者是驼背畸形,随着病情进展,椎体骨质不断流失,抗压能力减弱,在身体重力作用下,椎体逐渐被压缩变形,多个椎体压缩后,脊柱前屈,导致身高变矮,严重时形成驼背畸形。这不仅影响身体外观形象,还会对胸廓、腹腔等脏器造成挤压,影响心肺功能与消化功能等。

最后,也是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增加骨折风险。骨质疏松使骨骼强度严重下降,轻微外力作用,如咳嗽、弯腰、摔倒等,甚至在无明显外伤情况下,都可能引发骨折。如果骨折后愈合缓慢,恢复效果常不理想,还可能导致肢体残疾。

我曾接诊过一位57岁的张阿姨,她因反复腰背部疼痛来院就诊。骨密度检测显示T值为-2.6,被诊断为骨质疏松。张阿姨平时比较注重养生,但因为缺乏对骨质疏松的认识,没有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针对她的情况,我为她制订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运动疗法和生活方式调整。在药物治疗方面,使用了抗骨质疏松药物;运动疗法上,建议她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生活方式上,提醒她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多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保证充足钙摄入,多食用牛奶、鱼虾等富含钙食物。经过三年的跟踪治疗,张阿姨的骨密度T值由原来的-2.6提升到了-0.8,目前骨量已恢复正常。

骨质疏松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防治。对于50岁后的女性和60岁后的男性,一定要高度重视骨质疏松的防治。要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了解自己的骨骼健康状况。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属于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更要定期检查。同时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每天露出四肢晒晒太阳,时间大概半小时;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增强骨骼应力刺激;戒烟限酒,减少碳酸饮料摄入。

如果已经确诊为骨质疏松,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治疗,不要自行用药或者听信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偏方。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骨质疏松,降低骨折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欢迎加入“浙医在线—骨质疏松交流会”

如果您或身边的亲友也有骨质疏松相关困扰,欢迎扫码添加小助手9号,备注“骨质疏松”,小助手会邀请您加入“浙医在线—骨质疏松交流会”。我们会邀请专家进群,不定期解答骨质疏松相关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