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动车违规停放乱象已成为基层治理突出难题,昆明官渡区官渡街道率先在全区街道层面启动行政处罚机制,以“动真碰硬、首罚立威”为突破口,开具2025年全区首张个人罚单,形成“执法—整改—长效”治理闭环。今年工作开展以来,共下发《当场处罚决定书》23份,整改率达100%。
作为官渡区首个将行政处罚全面应用于电动车治理的街道,官渡街道突破“劝导为主、执法缺位”的惯性思维,通过“立法先行+当场处罚+跟踪监督”三措并举,树立刚性执法权威。全区首例“当场处罚”立规矩,对于某社区周某,多次违规停放且拒不整改的行为,街道根据《昆明市消防条例》依法开出2025年全区首张50元个人罚单。首推“罚改联动”机制,罚单开具后,同步要求违规当事人签订《整改承诺书》,观看安全事故视频,后续将其纳入“重点监管名单”,形成“处罚—教育—监管”全链条管理。常态开展网格巡查,社区依托“周四夜查日”常态开展电动车“扫楼行动”,重点排查楼道停放、飞线充电等隐患。截至目前,社区和街道综合执法队共出动260人次,检查电单车非机动车违规停放133辆,督促整改隐患347条。
在强化执法震慑的同时,官渡街道将充电停放设施建设作为根治违规乱象的“核心工程”,坚持“以疏代堵”理念,通过科学规划、资源整合,系统性解决电动车停放充电难题。积极探索空间集约化利用,充分利用社区、小区、商铺边角地改建智能车棚67处,新增停车位2219个;实施充电智能化,安装智能检测摄像头及具备过载保护、自动断电功能的充电桩2219个。多元共建实现“可持续”,通过建立“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居民出一点”的运维机制,将居民充电费用降至平均0.35/小时,较私拉电线成本风险显著降低。
在官渡街道的不懈努力下,今年街道未发生电动车火灾事故,楼道违规停放现象不断降低,居民充电满意度显著提升。通过实践证明,只有刚性执法和柔性服务相结合,才能既守住安全底线,又满足民生需求。下一步,街道将持续深化“疏堵同治”模式,探索执法新模式,电池共享换电柜等新路径,为基层安全治理提供更多实践经验。
来源官渡街道、官渡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