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79年,许世友要求163师师长边贵祥放了越南1000多俘虏,不料,边贵祥竟然

1979年,许世友要求163师师长边贵祥放了越南1000多俘虏,不料,边贵祥竟然直接拒绝:撤职也好,坐牢也好,但是释放俘虏这件事不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在激烈进行中,163师作为主力部队之一,在师长边贵祥的带领下从广西方向发起进攻,连续取得多次胜利。   战斗进入到第三阶段时,163师已经打到了谅山外围,前线阵地距离越南首都河内不足百公里,战线拉长,物资紧张,战俘问题开始显现。   在此之前,163师在攻坚作战中缴获大量越军战俘,其中不少是正规军士兵,还有部分越军特工混在其中,这些战俘集中关押在后方战俘营,由警卫部队昼夜看守,数量超过一千人。   由于战线推进迅速,加上后勤运输压力增大,广州军区下达了指示,希望在当前战况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先行释放部分越军战俘,以缓解物资负担,同时为后续谈判预留空间。   指令通过电台传到边贵祥手中时,他正带着参谋组研究进攻路线图,他看完命令后沉默了很久,没有立刻回复。   他知道,这道命令来自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是上级直接下达的,但他也知道前线的具体局势,释放这些战俘,极可能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   边贵祥熟悉越军的战术和心理,这不是他第一次与越军作战,早在1967年,他曾作为军事顾问被派往越南,支援越军抗美。   那时候他亲眼目睹越军如何借助复杂地形打游击,如何利用平民掩护突袭敌军,甚至如何伪装投降实施偷袭。   他记得越南女兵混入村庄,用篮子藏匿匕首,在交谈中突然出手伤人;也记得被俘越军在接受治疗期间伺机抢夺医疗器械,试图暴动,那一切,刻在他的记忆里,挥之不去。   这一次,他没有退缩,他向上级复电表示,目前谅山前线局势未稳,敌军游击队频繁活动,部分俘虏极可能为越军渗透分子,释放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他不是无视命令,而是从当前的战场态势出发,慎重作出决策,他清楚,许多战俘一旦被放回,极可能重新编入部队,再次参与战斗,他们不是单纯的伤员或者普通士兵,而是实战经验丰富的老兵。   边贵祥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宁可自己担责,也不能让部队陷入不必要的危险,他当时对参谋组下达指令,暂停一切关于释放俘虏的准备工作,并加强对战俘营的警戒,防止潜在风险扩大。   他知道,这样做可能违反军令,也可能影响个人前途,但他更清楚,自己的职责是保住部队的战斗力。   在随后的几天里,边贵祥亲自前往战俘营多次检查,看守是否严密,俘虏是否安分,物资保障是否到位。   他没有放松对这些战俘的管理,也没有采取粗暴手段,而是安排政治处持续进行思想教育,希望通过稳定的看管方式掌握俘虏动态。   就在这个过程中,政委吴恩庆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政治干部,他没有与边贵祥发生冲突,而是冷静分析当前局势,重新组织撰写了一份复电,将边贵祥的担忧以理性角度表达给上级。   复电内容中指出,当前战场上谅山地区仍有大量越军残部活动,敌军惯用渗透战术,在未完全肃清战区前,不宜过早释放战俘。   电报发出后,广州军区方面虽未明确答复,却未再催促释放命令,边贵祥一行人继续推进战事,直至战斗结束。   事实证明,边贵祥的决定是稳妥的,这批被严格看押的战俘没有再生波澜,最终在战事结束后通过双方交换程序送回越南,成功换回我军被俘人员。   这批战俘成为战后谈判中重要筹码,为我方争取了最大利益,也避免战斗刚结束就出现新一轮伤亡。   边贵祥后来在总结中写道,战争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不能只从道德和情感出发,而要结合实际情况。   当时部队刚经历惨烈战斗,不宜在未扫清威胁的前提下做出任何放松,他说自己没什么可后悔的,只要部队安全,牺牲值了。   1989年边贵祥离休,他没有受到表彰,也没有获得晋升,但他一直低调,主动承担了一些战后管理不善的问题,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在他晚年,每逢纪念日,他都会独自前往烈士陵园,在纪念碑前站上许久。   他身上仍留有多块战场弹片,走路时经常隐隐作痛,但他从未要求取出,也从不提自己曾抗命,他说,做事对得起兄弟,对得起良心,就够了。   2008年,边贵祥在广州病逝,享年81岁,他的事迹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只在部队内默默流传,他不善言辞,也不讲英雄主义,他只是一个知道什么时候该承担责任的人。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缅怀香河革命烈士——边贵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