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中国将计就计,3万吨豆粕将入华,特朗普态度已变,欧盟比美还急。我方将计就计购入三

中国将计就计,3万吨豆粕将入华,特朗普态度已变,欧盟比美还急。我方将计就计购入三万吨的豆粕入我国,岂料特朗普的态度开始转变?而欧盟国家甚至比美国还要更加着急? 故事要从中美贸易摩擦说起,当初,美国政府以为单靠高额关税就能压制中国,谁知这场贸易战反而让中国彻底看清了自身供应链的脆弱性。 俗话说,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为了保障经济与粮食安全,中国开始主动构建更多元的供应渠道,分散风险。 一个典型的动作,就是2025年与阿根廷达成的那笔豆粕大单,中国首次从这个南美国家大规模进口3万吨豆粕,这也是自2019年阿根廷豆粕获准入华以来的最大一笔交易。 阿根廷的豆粕品质好,价格也公道,直接进口成品还能省去加工环节,快速满足国内市场,不过,这笔买卖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这就是清清楚楚地告诉美国:中国的买家,并不是非你不可。 这下,轮到美国坐立不安了,特朗普政府本想用关税拿捏中国,没想到中国转头就找到了新伙伴。 贸易战打了几年,美国农民的日子本就不好过,大豆出口量锐减,农业州对政府的支持率也一路下滑,面对国内压力,白宫不得不调整姿态。 2025年6月,美国商务部紧急允许乙烷装船运往中国,却附加了一个奇怪的条件——不许在港口卸货。 这种操作,既想维持一点施压的姿态,又不敢彻底关上贸易大门,尽显其矛盾与被动,说到底,特朗普政府也得掂量国内选民的情绪,不敢真把中国逼到绝路。 对中国而言,这笔阿根廷订单的价值则更为深远,它有效降低了对美国大豆的依赖,让国内的粮食供应链更具韧性。 更重要的是,此举向全球展示了与中国合作的巨大机会,长远来看,这足以动摇美国在全球农产品贸易中的定价权。 重塑进口渠道只是第一步,中国手里的另一张牌,分量更重——稀土。 稀土是欧盟汽车、电子等核心产业的命脉,其对华依赖度高达98%,因此,当2025年4月中国开始收紧稀土出口,要求每批货物都必须申请许可证并写明用途时,欧盟的神经瞬间就绷紧了。 中方给出的理由无可挑剔:这些管控措施并非针对谁,而是基于“一视同仁”的原则,为了确保这种战略资源的合理使用。 中国的这套组合拳,无疑加剧了美国的焦虑,在第二轮伦敦谈判中,美方态度明显软化,双方达成框架协议,美国也随之恢复了对华乙烷出口。 这表明,美国过去那种试图通过贸易“卡脖子”的策略,已经行不通了。 可比起美国的焦虑,欧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为什么比美国还急? 原因很简单:一旦中国收紧稀土,欧盟几乎找不到替代来源,生产线将直接面临停摆,美国好歹还有农业和能源这些牌可打,而欧盟在关键资源上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于是,欧盟高层将在七月下旬紧急访华,连欧盟驻华大使都主动请求中方下月就解决稀土出口问题。 欧盟如此急切,背后无非两个算盘,第一,真心希望中国恢复到贸易战前宽松的出口水平,好让他们摆脱被管制的难受处境,最好还能重新掌握打“中国牌”的机会。 第二,此举也很可能是在配合美国,此前中国在军用稀土问题上并未松口,欧盟此时高调炒作稀土问题,很可能是在为接下来的中美谈判制造议题,与美国打配合,试图迫使中国让步。 但在美国没有彻底改变对华打压策略之前,中国在这些核心问题上又怎么会轻易松口?这下,什么叫“打蛇打七寸”,美国和欧盟算是有了切身体会。 可见,区区3万吨豆粕,撬动的却是全球贸易的大格局,通过重构供应链和活用稀土王牌,中国在国际博弈中展现出了强大的战略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