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最大的功绩,是把俄罗斯从一个帝国打成了一个国家,把自己从一个国家打成了一个部落。伊以冲突,最着急的就是泽连斯基,因为欧洲如果不看他们的戏,他们就不会给他们钱。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直憋着劲儿想恢复帝国荣光,从吞并克里米亚到扶持东乌武装,小动作不断。但俄乌冲突彻底打破了这种幻想。美国带着欧洲对俄实施了近3万项制裁,冻结了2100亿欧元资产,连俄罗斯央行都被踢出了SWIFT系统。 乌克兰的无人机和特种部队跟打游击战似的,隔三岔五就往俄罗斯本土搞偷袭,从伏尔加格勒的空军基地到新罗西斯克的黑海舰队锚地,俄军的战略轰炸机和苏-30战机隔段时间就被报销一批。 现在的俄罗斯,更像是一个被拔掉牙的北极熊,空有核武库却不敢轻易动手,只能在谈判桌上反复强调“安全缓冲区”,说白了就是承认自己没能力再搞扩张了。 再看乌克兰,原本是个完整的国家,现在却被战争撕成了碎片。三年冲突下来,乌克兰人口从4500万锐减到3700万,700多万人逃离家园,相当于每5个人里就有1个成了难民。
更严重的是社会结构的崩塌:东部顿巴斯地区被打成一片废墟,西部利沃夫却挤满了拿着西方援助的官僚和雇佣兵;基辅的精英们忙着把资产转移到瑞士,前线的士兵却连防弹衣都穿不上。 但这种“去俄化”运动反而加剧了分裂,东部俄语区的人觉得自己被抛弃,西部激进分子则趁机把极右翼思想塞进军队,连“亚速营”都从民间武装变成了正规军。整个国家就像一盘散了架的拼图,每个碎片都在朝着不同方向滑去。 丹麦给乌克兰投资生产155毫米车载炮,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在基辅开分公司,表面上是“帮助乌克兰重建军工”,实则是把乌克兰变成西方武器的试验场。 欧盟这手操作简直比高利贷还狠,直接要求乌克兰把矿产资源收入的一半划进一个5000亿美元的基金池,而且美国企业能拿走全部收益。说是援助,其实就是把乌克兰当成自家的提款机,连皮带骨地往外薅羊毛。 泽连斯基心里跟明镜似的,乌克兰的命脉全捏在西方手里,稍微有点风吹草动他都得绷紧神经。2024年伊以冲突爆发,伊朗朝以色列发射导弹,他立刻跳出来一顿猛批,还把伊朗的行动跟“俄罗斯的侵略”硬扯到一块儿,明里暗里提醒欧洲别把视线移开。 他心里明白,欧洲一旦把焦点转向中东,乌克兰的援助支票可能就会缩水。这种焦虑在谈判桌上表现得更明显:他拒绝任何割地协议,宣称“乌克兰的领土完整不容谈判”; 又不得不对美国的苛刻条件让步,比如允许美国企业控制乌克兰的稀土资源。这种夹缝中的生存,让泽连斯基成了国际政治舞台上最尴尬的角色,既是反侵略的英雄,又是西方木偶戏里的提线木偶。 俄罗斯虽然被削弱,但依然是个核大国,随时可能反扑。这场战争没有赢家,只有两个被撕裂的国家和一个支离破碎的欧洲。当泽连斯基在联合国声泪俱下地呼吁支持时,他心里或许明白:乌克兰所谓的“功绩”,不过是用整个民族的未来换来了一场注定会被遗忘的戏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