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浙江杭州,一女子骑电动车上班,半路上摔了一跤,人没咋地,电动车竟齐刷刷的分成了两

浙江杭州,一女子骑电动车上班,半路上摔了一跤,人没咋地,电动车竟齐刷刷的分成了两截。事后,女子将这件事发布到了网上,吐槽电动车的质量问题。没想到,浏览量干到70多万,随着事情的发酵,品牌方坐不住了,直接将女子举报了,说女子恶意污蔑,女子也较起针儿来,怒怼:非要证明“我爸是我爸,我儿是我儿”吗?那我就证明给你看。拿着钢丝球在电动车logo上一顿戳,可标仍清晰可见。可品牌方认为,这不能证明该电动车就是正品,还说正品在车身有一串15位的车架号,女子检查该电动车后,结果有些意外。

故事的主人公小李,最近就碰上了这么一桩糟心事。清晨,她照常骑电动车上班,半路却感觉腿被一股巨力猛地拽住,随即连人带车摔在地上。

忍着疼撑起身子,眼前的景象把她惊得不轻:电动车的车身大梁齐刷刷断成两截,切口平整得像被精确切割过。幸好人只是皮外伤,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说起这辆车,还是小李两年前花399元“友情价”从朋友那买的。朋友当初为跑代驾而买,谁知只用了三个月就闲置了,两人交易时连合同都没签。谁也想不到,这桩看似平常的二手买卖,会埋下如此大的隐患。

小李觉得这事太戏剧性,随手拍下惨状发到社交平台,本想自嘲一番,没想到视频几天内播放量就冲破70万,评论区也炸开了锅。

就在视频刚有热度时,一个挂着“某迪电动车”名头的账号私信了她,又是道歉又是说要派专员处理,还想索要车辆信息。小李多了个心眼儿,担心信息泄露,便什么都没透露。

这份警惕很快就应验了。没过两天,她的视频竟被举报下架。品牌方某迪坚称自家产品经过严格质检,绝无可能出现视频里的情况,反而指责小李骑的是“套牌车”,甚至还甩出一份质量监督检验报告自证清白。

面对这种“恶意污蔑”,小李被气笑了,特地录了条新视频回击:“非要证明某迪就是某迪,这不就跟证明我爸是我爸,我儿是我儿一样吗?”为了自证,她拿起钢丝球对着车标一顿猛擦,车身都刮花了,可“某迪”的标志却纹丝不动,根本不是贴牌。

紧接着,她又扒开车轮旁的车架,指着上面的铭牌喊话:“大伙儿瞧好了!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型号、制造年月全在这儿刻着呢!”这显然不是路边小作坊能伪造的。

可是,品牌方依旧坚持己见。有记者联系某迪客服,对方给出了一个鉴定标准:正品某迪车身上有15位车架号,且必须以“7794”开头,否则无法提供售后。小李和记者翻遍了车身也没找到这个号码。小李心里也开始打鼓:难道真冤枉了人家?

更迷惑的一幕出现了。他们在路边随机查看了几辆同款电动车,发现有的车身上能找到“7794”开头的编号,有的却什么都没有。这下,不光小李,连公众都糊涂了:难道满大街跑的某迪,还真有真有假?

品牌方的处理方式也确实让人费解。一上来不是上门验车,而是投诉删视频,并一口咬定对方是套牌车。有懂行的人指出,那份质检报告,只能证明送检批次的样品合格,与小李这辆具体的车并无直接关系。

舆论的焦点也迅速从“电动车断裂”转向了对品牌公关的审视,这种处理负面舆情的逻辑,不禁让人想起某些手机厂商因用户抱怨死机就直接删帖,结果小事闹大,最后被迫公开道歉的案例。

对小李这样的普通消费者而言,维权之路也步步维艰。二手交易无合同,产品溯源本就困难;品牌方提出的“车架号规则”又不透明,与市场现状也不符,导致消费者根本无从有效辨别,举证难度极大。

不过,法律终究是消费者的后盾。《民法典》规定,因产品缺陷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既可以向生产者索赔,也可以向销售者索赔。这意味着,如果最终证实小李的电动车存在质量缺陷,无论车是从哪里买的,生产者都应承担责任。

即便无法确定车辆真伪及质量问题,小李也可以向销售者,也就是她的朋友追偿,再由朋友去证明产品与自己无关。

目前,小李已正式向品牌方申请上门验车。究竟是正品出了质量问题,还是碰上了套牌车,总得有个水落石出。这场风波的最终走向,不仅关乎小李个人的权益,也考验着一个品牌的信誉与担当。

信源:《1818黄金眼》-2025-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