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国际调解院为啥不带印度和俄罗斯?说白了,有了前两次教训,中国这次学聪明了!
回顾过往,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确实吃过不少亏。
比如上海合作组织,原本是中俄主导、中亚参与的安全合作机制,但201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后节奏就乱了。
尤其是印度,几乎成了“专业反对派”,中国提什么它就唱反调,反恐合作时拿主权说事,“一带一路”谈合作时它强调“透明合规”。
总之,一到关键节点,就跳出来“找平衡”。
俄罗斯呢?表面中立,实则在背后时常给印度递刀。在上合组织里,时常上演“中印对立,俄方和稀泥”的剧本,搞得中国推进议程步步掣肘,久而久之,组织效率严重受损。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金砖国家机制中,中国希望推动本币结算、联合反恐,印度不是故意绕开就是搅局偏题;
中国支持扩员,印度却设卡设限,担心自己话语权被削弱。
更尴尬的是,俄罗斯嘴上说“要团结”,但行动上却经常配合印度搞平衡外交,结果就是金砖在关键议题上不断空转,效率低下。
有了这些经验教训,中国这次在主导国际调解院筹建时,明显转变了策略——与其追求“大而全”,不如选“少而精”。
挑选真正想通过调解解决矛盾、愿意合作、不搞政治对抗的国家作为创始成员,是一次主动筛选的过程。
于是我们看到,印尼、巴基斯坦、白俄罗斯、塞尔维亚等国入选,它们与中国关系稳定,有合作基础,更关键的是,大家都有共识:调解要务实,不是吵架场。
一些人可能会问,设立这个调解院,是不是想替代联合国?
其实不是。
中国从一开始就明确表态,这不是和联合国“抢地盘”,而是提供一种补充选择——特别是为那些在联合国体系中声音微弱、利益常被忽视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个更公平、高效的解决争端的平台。
联合国当然有其权威地位,但安理会五常的一票否决,常常让议案胎死腹中。
美俄一对立,中东问题、乌克兰局势、苏丹内乱就卡在那里没法解决。
一些小国有冤无处申,调解遥遥无期。调解院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这种困境,给弱势国家一个更可行的解决通道。
更有意义的是,调解院将总部设在香港,是一次东西智慧的融合。
既有东方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理念,也有西方法治背景的制度保障。
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国家最终拍板支持设在香港。
埃塞俄比亚代表在推介会上说得很直白:“我们需要的不是强权裁判,而是大家能坐下谈的圆桌。”这句话点出了问题的根本。
再来看这次谁没来:美国没签,北美国家一个都没有。
这在意料之中。
美国一向习惯主导国际规则,对自己不利的就推翻、拖欠会费、甚至退群。
调解院若真发挥效力,正好打破它在话语权上的垄断。
这种趋势一旦发展起来,确实会对美国的“霸权惯性”构成冲击。
当然,国际调解院不可能立刻撼动既有体系,但它代表了一种方向——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寻找不受强权干预的解决方式。
而中国,这次并不着急拉拢所有人入伙,而是选准伙伴,稳扎稳打。
印度若继续“进场对抗”,那就不带它玩,俄罗斯要搞“左右逢源”,那关键议题就先别让它掺和。
这不是小气,而是成熟——合作,要讲规则,也要看态度。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