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治疗十法
1. 温法:适用于脾胃虚寒证,症见胃脘冷痛、喜温喜按、便溏肢冷,以理中汤、黄芪建中汤为代表,温脾阳、祛寒邪,使寒者热之。
2. 清法:针对胃热炽盛或湿热中阻,症见胃脘灼痛、口臭便秘、苔黄腻,用泻心汤、连朴饮等,清胃火、化湿热,使热者寒之。
3. 消法:用于饮食积滞、痰浊瘀血等实证,症见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以保和丸、枳实导滞丸消积导滞,使结者散之。
4. 补法:分补气、补血、补阴、补阳,适用于脾胃虚弱诸证,如四君子汤补气、四物汤补血、益胃汤滋阴、附子理中汤补阳,使虚者补之。
5. 和法:用于肝胃不和或脾胃不和,症见脘腹胀满、嗳气反酸,以逍遥散、半夏泻心汤调和肝脾、寒热平调,使逆者和之。
6. 疏法:针对气机郁滞,尤重疏肝理气以和胃,症见胁脘胀痛、情志不畅,用柴胡疏肝散疏通气机,使郁者达之。
7. 润法:适用于胃阴不足或肠燥津亏,症见胃脘灼痛、大便干结,以沙参麦冬汤、麻子仁丸滋阴润燥,使燥者濡之。
8. 升法:针对脾气下陷,症见久泻脱肛、内脏下垂,以补中益气汤升提清阳,使陷者举之。
9. 降法:针对胃气上逆,症见呕吐呃逆、脘痞不舒,以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汤和胃降逆,使逆者降之。
10. 通法:贯穿胃腑治法始终,无论消食、导滞、活血,皆以通降为目的,如丹参饮活血通脉、小承气汤通腑泄热,使闭者通之。
当然,十法并非孤立运用,临证需辨明主次、灵活配伍。
如脾胃虚寒兼食积者,可温法与消法同施;
胃热阴虚兼气滞者,可清法与润法、疏法并用。
其核心在于把握:寒者温之而不燥,热者清之而不伤阳,虚者补之而不壅滞,实者消之而不伤正,最终使脾胃升降复常、气血调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