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一妓女恳求37岁张伯驹:“带我走吧!我还是清白之身!”张伯驹递给老鸨一沓钱,没想到老鸨却冷笑道:“带她走?没门!” 潘素,1915年出生在苏州,家里曾经风光得很。她爷爷潘世恩是清朝状元,做过大官,家里书多得能开个图书馆。可惜好日子没持续多久,她爸潘智和是个败家子,喝酒赌钱把家产败光了。潘素13岁那年,妈死了,继母王氏心狠,把她卖到上海天香阁当妓女。那年她才15岁,模样清秀,又会弹琵琶,很快就有了名气,外号“潘妃”。不过她有底线,只卖艺不卖身,日子过得憋屈,心里一直想着逃出去。 张伯驹呢,1898年出生在河南项城,家底厚实。他亲爹张锦芳是进士,养父张镇芳当过清末大官,跟袁世凯还有亲戚关系。小时候跟着养父去了天津,念书学诗,长大了对艺术上了瘾,尤其是书法、京剧和古董收藏。1916年他考进军校,后来在军队混了几年,觉得打打杀杀没意思,就跑去盐业银行做事。工作之余,他喜欢到处淘古书字画,眼光毒得很,被人叫“民国四公子”,跟张学良一个段位。1935年他37岁,已经是个有钱有闲的文化人,常在北平和上海两头跑。 这俩人是怎么认识的呢?1935年春天,张伯驹到上海出差,听人说天香阁有个才女“潘妃”,弹琵琶弹得特别好。他好奇,就跑去听了一场。潘素那手艺真不赖,琵琶声一响,满屋子人都夸。她还不光会弹琴,聊起诗词京剧来头头是道,张伯驹一下就觉得这姑娘不简单。后来他三天两头往那儿跑,每次都带点书啊画啊跟她聊,俩人越谈越投机。 潘素呢,看张伯驹不是一般客人,学问好,人也靠谱,就动了心思。她跟他说自己不想在这儿待了,还保证自己没失过身,想让他帮忙。张伯驹听完挺感动,觉得这女孩命苦但有骨气,决定拉她一把。他第二天就带着钱去找老鸨,想把潘素赎出来。老鸨收了钱却翻脸,说有个叫臧卓的将军早就盯上潘素了,谁敢跟军阀抢人?臧卓是国民党里的中将,手上有兵有枪,在上海滩横着走。张伯驹碰了钉子,知道光靠钱不行,得想别的办法。 他没放弃,找了个朋友孙曜东帮忙。孙曜东是个八面玲珑的人物,在上海认识不少人。他出了个主意,弄了个慈善晚宴,把臧卓和其他大佬都请过去。宴会上大家喝酒聊天,臧卓被灌得晕乎乎的。张伯驹趁这机会,带着几个朋友偷偷摸到天香阁,把潘素接了出来。他们连夜坐火车跑到了北平,总算摆脱了上海那堆麻烦。 1935年底,俩人在北平结了婚,日子低调但踏实。潘素嫁了人就不怎么弹琵琶了,改学画画。张伯驹特别支持她,买了好笔好墨,还拿自己的藏品给她练手。她先跟朱德箐学画花鸟,后来又跟陶心如、祁景西学山水,画得越来越好,风格细腻又有气势。张伯驹呢,婚后还是忙着收藏,家里堆满了宋元时期的字画。他俩一个画一个藏,日子过得挺有滋味。 不过乱世里哪有太平日子。1941年,张伯驹因为买了陆机的《平复帖》惹了麻烦,被人绑架了。潘素急得不行,把自己的首饰卖了,四处筹钱,最后把人救回来。这事儿过后,俩人感情更深了。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把收藏的宝贝都捐给了国家,像《平复帖》这种国宝级的东西,全进了故宫。潘素还画了不少画拿去义卖,支援抗美援朝。她有幅《漓江春晴》还得了周恩来的夸奖。后来她跟张大千也合作过几次,画作还送给外国领导人当礼物。 张伯驹1982年去世,84岁。潘素接着画画,活到1992年,77岁才走。俩人一辈子没孩子,但留下的艺术和故事够传奇。他们从1935年那场相遇开始,靠着互相扶持,走过了乱世,也留下了好多值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