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进口一对要价10万,国产助听器等待突围

记者丨季媛媛 编辑丨陈晓平 张伟贤 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走廊的长椅上,张淑芬攥着听力检测单的手微微发抖

记者丨季媛媛 编辑丨陈晓平 张伟贤

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走廊的长椅上,张淑芬攥着听力检测单的手微微发抖。

诊断书上,“双耳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几个字,犹如重锤一般,狠狠地砸在了她的心坎上。

诊室门开合的间隙,瑞士助听器销售代表黑色西装上的金属徽章闪过冷光,他缓缓展开的报价单上,那刺眼的“单耳28800元”,如同火焰一般灼烤着老人的双眼。

这个场景每天在全国287家三甲医院重复上演。

当跨国企业验配师用流利的英文操作着进口设备时,江西修水农民李建国正把网购的“助听器”往耳朵里塞——标注“德国技术”的黑色塑料盒,在淘宝页面闪烁“限时特价199元”的红字。

“对非专业人士来说,助听器技术可能是一个谜。”

联影助听器事业部临床与市场负责人、资深听力康复专家屠文河告诉记者,关于助听器的信息纷繁复杂,各种虚假宣传、误导性信息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

尤为迫切的是,中高端助听器多为进口,单只普遍在2-5万,大量听障患者无力负担,得不到很好帮助。

高低难辨

屠文河介绍,行业中通常根据价格和技术特性进行分类。

5000元以上价格,通常被认为是高端产品的范畴;低于1000元的,则通常被视为入门级或低端产品。这种划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从技术看,高端助听器的一个关键性能指标是降噪技术,它能确保在噪声环境中清晰聆听。例如,即使信噪比低至-5分贝,依然保持良好聆听效果。

连带抗啸叫、智能声场景等技术,共同构成高端助听器综合性能的组成部分;在复杂言语噪声环境中,言语识别率的高低,也成衡量助听器性能优劣的关键指标。

那么,如何判断助听器的高端与否?

“用户可能直观感觉到两个助听器之间的听觉差异很大。”

屠文河介绍,助听器技术的差异与听觉感受直接相关,一般无法具体说明差异所在,因为参数可以人为调整,识别起来较为困难。

同时,助听器市场充斥乱象,包括技术造假、虚假宣传、售后缺失、验配混乱等。

如在带货直播间,商家宣称助听器“免验配、免调试买来就能用”,实际可能跳过必要的听力检测与个性化调试环节,未经专业验配的助听器,易放大噪音或增益不当,导致耳痛、炎症甚至神经损伤。

“有些助听器声称无需验配,实际可能会引发更多问题。”屠文河说。如使用免验配的产品,最终听诊效果可能会受很大影响。

听力问题看似微小,其隐秘性带来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以老年人为例,其与关联性老年性疾病,如听力损失与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等密切相关。

有研究表明,由于听力障碍导致社交减少,认知负荷加重,注意力与记忆力随之下降,情绪障碍风险显著上升,听力损失人群患痴呆症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2~5倍。

国产失语

中国听力障碍患者市场潜力巨大,据统计,听力残疾患者总数达到2780万人。

其中,老年和儿童两个群体的听障康复需求尤为迫切。

据调研,65岁以上老年人中,约有1/3存在中度及以上的听力损失;75岁以上老年人中,更是上升至约1/2。

国内助听器产品的渗透率,却相对较低,不足5%;即在每100名有需求的人中,不到5人真正使用助听器。

更深入的数据显示,市场上有超过5000万台助听器被束之高阁,成为“抽屉里的宝藏”,实际使用率仅仅维持在30%左右。

“对养老院进行调研时,我们发现了一位老人,他拥有四五副由子女从国外寄回的助听器。”屠文河看到,由于缺乏专业的验配和调试,这些助听器最终都被闲置。

用户拒绝使用助听器的原因多种多样:

有人因为听力问题感到心理压力,不愿意让他人知道;也有人因助听器价格昂贵、验配不便或缺乏专业服务,选择放弃;未经专业验配的助听器,效果不尽如人意……

屠文河认为,当前助听器市场存在两大痛点:

其一价格高昂,中高端领域长期被进口品牌占据主导地位,技术壁垒较高,进口高端助听器单只售价,可高达4万~5万元,一对则需接近10万元,这对普通家庭来说难以承受;

第二国产失语,国产助听器在高端市场几乎无立足之地,在中低端市场也仅占约10%的份额,核心原因还是关键技术尚未取得突破。

记者调查发现,进口领域以丹麦瑞声达、奥迪康、瑞士峰力等五大品牌为代表,其占据90%的市场份额,产品售价普遍超过2万元大关。

国内企业则大多聚焦于中低端市场,如欧仕达、新声、惠耳、爱可声等国产厂商,共同占据剩余10%份额,定价普遍低于万元,主打性价比。

标准落地

屠文河提醒,医疗级听力服务,本身蕴含着严格的规范性要求。

市场上的助听器获得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意味着满足基本的入门要求。是否有此证书,是一个关键的区别。

“我们一直希望通过数字化创新和自主可控的高性能芯片,结合AI技术,从源头上进行助听器创新,使这一过程更加科学和便捷。”

屠文河解释,就当前市场状况,中国在相关标准制定上,尚未达到能深入剖析细微差别的程度。

例如,当一个人的两只耳朵听力不均时,就需要一个符合国际声学标准的隔音室,该环境应保持安静无噪音、温度适宜、湿度适中、光线柔和,并且避免干扰因素。

好在,相关标准也在推进中。

3月下旬,国家标准《声学助听器验配管理》全国宣传贯彻活动举行,这是国内首份助听器验配管理的国家标准。

其为助听器验配服务的全过程提供指导,明确适用主体,包括助听器验配服务机构、从业人员、验配设备以及验配服务质量管理等。

屠文河提醒,除了验配标准,从业人员素养也急需提高,从现实情况来看,全国范围内听力师的数量明显不足。

据一份857家听力语言康复定点服务机构的调研,其共有听力服务人员599名,平均每个机构不足1人,专业背景为医学类的,只占37.74%。

况且,服务的定价权掌握在服务商手中。

专业型服务商也倾向于推广中高端的产品,因为服务价值即包含在几千到上万的终端产品价格中。

“作为一个听力师,当我的用户来咨询我,或者第一次真正康复时,他们的眼神从空洞变得有神,整个状态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屠文河希望,各方携手,帮助更多人享受到高性价比的助听器产品。

(张淑芬、李建国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