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丰五年,贵州爆发“黄号军大起义”,义军所向披靡,兵锋所至,清廷无人能挡,何德胜率数万大军,纵马驰骋,直指开州!
开州境内,石虎臣紧急号召各地办团练,沿开阳—瓮安交界建造三道石关,构成立体防御体系,大战一触即发,不知鹿死谁手?
一、石虎臣
01.开州知州
石虎臣为云南昆明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参加乡试,中解元,即举人第一名。
清咸丰二年(1852),石虎臣到京城参加会试,考取进士,此时离中举不过仅仅三年,这个科考成绩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咸丰五年(1855),石虎臣被授开州(今开阳)知州,由此开启了在贵州的官宦生涯。
到任后,石虎臣打击奸商,抑制物价,尤其是粮食价格得到下降,一时之间,开州百姓无不欢喜。
随后,石虎臣又亲自审理多年积案,为很多无辜之人洗刷冤屈;石虎臣断案公正,刚正不阿,百姓无不称快。
一年后,石虎臣调任安平县(今平坝县)知县。
获悉此情况后,开州数千民众居然纷纷到省城贵阳请愿,强烈请求石虎臣留任开州!
于是,石虎臣留任开州知州!
至咸丰七年(1857),石虎臣治理开州三年,开州吏治清朗,百姓安居乐业,民众竟然纷纷要为石虎臣立生祠以祀之,封建时代,这是极高的褒奖了!
不过,战争的乌云已经笼罩在开州大地......
02.建三关
清咸丰五年(1855),即石虎臣到任开州那一年,黄平州木老坪人何德胜在瓮安揭竿而起,义军以黄布包头,称“黄号军”。
与此同时,麻哈州(今麻江县)爆发了潘名杰起义。
何德胜与潘名杰联手,一路攻陷瓮安、平越(今福泉)、贵定、龙里等城,一时之间,清军竟不能挡!
黄号军进入开州境内,是迟早的事!
咸丰八年(1858),为防止黄号军攻入开州,并经开州图谋省城贵阳,清廷命石虎臣以开州知州兼办平越、瓮安事务。
此时,平越、瓮安两城早已被黄号军攻破。
鉴于此,石虎臣乃沿开州、瓮安交界处,依据崇山峻岭,在古道隘口修建了三座关门,分别为虎视关、虎奋关、虎威关。
三关中的“虎”字,就是源于石虎臣名字中的“虎”,因为三个关隘卡口均为石虎臣所建,因此统称“石家卡”。
其中:虎视关扼守开州至黄平古道,虎威关扼守开州至瓮安古道,虎奋关则位于两关之间。
三关扼守高山隘口,开城门,建城墙,即可独自作战,又可互为奥援,的确是固若金汤!
三关既成,石虎臣在《虎奋关碑文》中言:
“余承乏开阳,于兹三载,凡山川形势,周流殆遍……召二三父老为坚壁清野计,于形势险要之地,筑关凡三,虎奋其一也。关成,扼平、瓮之冲,褫苗教之魄,既得地利,复杖人和,新场一带,可以言守与战矣。”
石虎臣在碑文所表达的意思是:自己任开州知州三年,走遍了境内的山川河流,为防止黄号军进入开州境内,决定坚壁清野,召集百姓建筑三关,扼守平越、瓮安的山隘关口,得天时、地利、人和,黄号军如果来犯,可守,也可与之战!
03.办团练
看似坚固的瓮安、平越、龙里等城,竟被黄号军轻松攻破!
由此,石虎臣对三关是否能够抵挡黄号军,其实并无十足把握,所以其在《虎奋关碑文》中只敢说:“可以言守与战矣”。
瓮安、平越、龙里等地汉族客民多为明朝时期卫所后裔,作为前朝遗民,本就不受清廷待见,生存日益维艰。如今在黄号军烽火之下,无不被摧,百姓家破人亡,比比皆是!
为避免此情在开州重演,石虎臣号召境内民众兴办团练,保境安民,同时又令各团练于山顶险要处修建营盘,以固守自保。
瓮安、平越、龙里等地前车之鉴犹在,黄号军随时来袭的恐惧感早已弥漫,再加上又是仁政爱民的知州大人所要求,民众纷纷响应。
一时之间,开州境内各民团竟达28营之多!
演武场上,各团练纷纷演示成效,其中以弟里民团最优,弟里民团首领佘士举原为一流浪江湖的算命先生,由此走向历史舞台。
黄号军想要攻入开州,必须先突破石家卡三关;即使三关被破,清军主力固守开州城,28营团练随时支援,黄号军就会在开州寸步难行!
由此,以石家卡三关为御敌外围防线,以开州城为中心点,全境布局28营团练,一张立体防御体系,静静等待黄号军的大军来袭......
04.大战石家卡
黄号军数万大军,直奔石家卡而来!
石家卡一线,清军和民团严阵以待,身前站着的是意志坚定的石虎臣,身后则是开州数万百姓。
古道上,黄号军蜂拥而至,无奈山陡路窄,人数虽多却无法施展;清军及团练居高临下,城门坚固,城墙延至山顶。
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数次进攻,黄号军竟然攻不下石家卡三关,反而伤亡惨重!
黄号军举事以来,从未遭此败绩,盛怒之下,连续强攻!
石家卡三关岿然不动,正如石虎臣所言“可守”。
黄号军半步不得前进,却又无可奈何,士气低落。
石虎臣瞅准机会,主动出击。
弟里民团佘士举首先出战,在乐旺河一举击败黄号军。
随即,石虎臣全军出击,黄号军退回瓮安腹地!
石家卡三关既实现了石虎臣的“可守”,又实现了“可攻”。
由此,石虎臣名声大噪,一时被喻为“黔中柱石”;黄号军则称石虎臣为“石老虎”!
04.殒命五道河
清咸丰九年(1859),清廷命石虎臣率军进入瓮安,寻机剿灭黄号军。
其实,这种命令,只能说省城庙堂的各位官僚被胜利冲毁了头脑。
黄号军其实是溃退,实力并未严重受损;石虎臣能够守三关,赖于天时地利人和,离开开州境内,外线作战又孤军深入,形势非常严峻!
对于这个命令,石虎臣又不得不服从!
石虎臣急于找到黄号军主力作战,清军与民团联军沿五道河一线渐次进军。
熟料,黄号军早已在此设伏!
数万义军迅速将清军与民团分割成数股,然后分别围歼。
佘士举经过死战,最终得以逃脱;而石虎臣及所率四百多名清军,全部战死!
黄号军恨极了石虎臣,挖其双眼,开肠破肚,然后扬长而去。
直到七日后,清军援军到达,佘士举重新杀回战场,但黄号军早已不见踪影;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佘士举寻回了石虎臣的遗体。
五道河一战,石虎臣殒命,佘士举得以逃脱,然后又不顾安危,寻回了石虎臣的遗体,总算是大败之中,为省城庙堂的官僚们挽回了些许颜面。
由此,佘士举声名鹊起,被推举为开州28营民团总团首!
石虎臣虽死,可石家卡三关始终没有被攻破!
后来,黄号军绕开了三关,攻入了开州;佘士举驻守的二龙营也被攻破,逃入了开州城。
黄号军强攻开州城,城破之日,继任开州知州戴鹿芝战死,佘士举投降义军,但最后再次反叛,对黄号军反戈一击。
清同治六年(1867),石虎臣战死八年后,黄号军起义失败。
清光绪四年(1878),已经位及贵州总兵的佘士举,在三星营建忠义祠,祭祀石虎臣等人。
忠义祠建好之后,开州举人陶灿然为忠义祠题序:“有功德于民者则祀之,能捍灾患者祀之。”
我读历史比较随意,并且喜欢从历史大格局去思考,不喜欢将时代大背景下的个体作简单二分法的判断;抛开立场而言,“有功德于民”、“能捍灾患”,石虎臣当之无愧。
黔程按:
有关佘士举的事迹,我在上一期《一个算命先生的人生逆袭,从亡命江湖到官居贵州总兵》旅游笔记中,有过详细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进入我的主页阅览。
05.石虎臣之子石廷栋
黔程简单说说石虎臣的儿子石廷栋吧,这个人和贵州关系也很深。
石廷栋为国子监生员,石虎臣战死后,石廷栋投入清军,参与对黄号军的围剿,可以说是父承子业。
石廷栋一心想为父亲报仇,因此作战非常勇猛,屡立战功,提拔为通判(正六品)。
同治六年(1867),石廷栋署理归化厅(今紫云县),清朝时期的厅属于府县之间一级机构,但凡设置为“厅”的,一般都有某种特殊的目的,而厅之长官,虽然不过六品,但在其辖地内掌握绝对的权力,某种程度上讲可算一方诸侯了。
此时,黄号军实力严重削弱,陷入穷途末路,但各地残余义军仍然流窜作战,不可小觑。
其中一支义军共2000多人,包围了归化城,而石廷栋所能用的清军还不到600。
此前参与清军作战,很多清军将领感念战死的石虎臣,明里暗里都在帮衬照顾着石廷栋;而归化城一战,则石廷栋独立指挥的一场硬仗了。
石廷栋先是坚守孤城,被围困17日,义军无法攻入归化城,但城内的粮食则已几乎消耗殆尽。
在那个烽烟狼起的年代,贵阳周边城池数次被攻破,数次被洗劫,城中哪还有什么多少存粮?
石廷栋只好率军主动出击!
一连十日,石廷栋率军与义军大小作战70余次,屡屡获胜!
其中原因之一,是义军其实也是走投无路,不过是想攻下归化城,获得补给罢了。
一方既是报仇又是保命,另一方不过是想抢劫一番,其实胜负已分!
义军散去!
同年,黄号军起义失败,黔中大地归于平静。
后来,石廷栋先后暑理思州府、大定府等,政绩卓著。
光绪十八年(1892),石廷栋任兴义府知府,时值黑旗军回国后,朝廷没有适当安置,变为游匪,其中一部分由广西窜入黔西南。
石廷栋由此参与对广西游匪的围剿,算是又从文转武,因颇有战功,为朝廷传旨嘉奖。
光绪三十二年(1906),石廷栋曾短暂代理过贵州布政使,随后赴湖南澧县任道台,当年死于任上。
石廷栋死后,贵州巡抚庞鸿书上书朝廷,说石廷栋几乎都在贵州做官,或暑理一方,或剿灭匪乱,颇有政绩、战绩,请求将石廷栋的灵位配祀于其父石虎臣祠中。
朝廷准奏!
二、虎威关
石虎臣所建三关“石家卡”,如今仅剩虎威关了。
到达虎威关的路径有两条:
路径一:从贵阳市开阳县花梨镇十字村前往,导航选择“赵家窝凼”,到达后继续往右前行,至公路结束后改为步行,约5分钟就可到达。具体示意如下图系列:

公路尽头停车改步行

至岔路往左上行

前方垭口处就是虎威关

看到这棵树就到达了
这条路线的好处是步行距离较短,且多为平路,不辛苦;缺点是赵家窝凼离十字村较远,公路岔路也多,不过如果是导航“赵家窝凼”倒也无所谓。
路径二:从黔西南州瓮安县中坪镇茶店村果园场组前往,导航选择“塔猫坪”,塔猫坪是一个自然村寨,如今已并到果园场组。
这条路线的好处是可以从山下上行到虎威关,可以更加直观感受到佯攻虎威关的难度;缺点是需要爬山,有点辛苦。
从塔猫坪过虎威关到十字村,就是以前从瓮安到开阳的茶马古道。
我选择的是第二条线路,因为想把自己代入一下黄号军进攻虎威关的感觉,虽然这种体会有点“受虐”的味道。
到达塔猫坪后,靠山一侧有一栋白色的水泥房,我把车停在这儿,向屋主大哥打听去虎威关的路径。
大哥告诉我:就从他家房子旁边的小路上行,就可到达虎威关。

由此沿小路上行
上山的小道并非石板路,而是土路,不过倒也还算好走。

上山的古道
行至半山,看到一处白色崖壁,崖壁中间砌有一间房屋,地上是最近燃放的鞭炮。

一间房屋
进入屋内,里面供奉一尊观音菩萨,造型古朴;旁边有个功德碑,由碑文得知,此处叫“观音岩”。
崖壁上又有白色石灰所写的大字,一看就知道是上个世纪6、70年代的标语了。

观音岩
我在此处停留休息,略微思考,判断如下:
最早这儿可能是一个山神庙之类的本地信仰,后来人们在此供奉观音菩萨,保佑人们出行平安;我游玩时是大年初五,地上的鞭炮是初一时本地村民来祭祀所燃放;上山土质小道之所以尚好走,正是因为人们常来观音岩祭祀。
上世纪60、70年代,小庙被毁,人们在崖壁上刻下了时代标语,并毁坏了相关宗教要素。如今,祭祀场所得以恢复,曾经互斥的两个元素最终合处一屋,是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引入深思!
继续往上,小道变得更加狭窄,路上也有了一些残留的石块,我猜想:当年石虎臣可能会在此处设置一个观察哨,毕竟让人直抵城门是兵家大忌。

狭窄的山道
终于看到垭口处出现了一个圆形“门洞”,矩形的城门在下方观察呈现出正圆形视觉,甚是有趣。

“正圆形”城门


城门展现在眼前:高大、雄伟,古朴、沧桑......

城门正面


城门背面

城门位于开州与瓮安的交界处,城门之内为开州境,城门之外为瓮安境。
门洞直径内宽外窄,约一半处垂直缩进,换言之,城门只能往内开,这是一道单向开启的城门,就是为了防御;内宽外窄的设计,是为了更好的防守。
城门两侧的城墙延伸至山脉,掩映于树林灌木之中,看不清终点;从高度来看,已经坍塌了不少。
我站在城门之上,俯视着瓮安境内,遥想当年......
石虎臣在此布置清军防守,因兵力不足,又安排了大量民团驻守,如此重兵部署,因为身后就是开州数万百姓!
从来没有攻不破的城关!
所以,石虎臣在开州境内办团练,做好了三关失守后的准备。
三关之后,石虎臣依仗开州城,城外插花布局28营民团;开州至省城贵阳一线,石虎臣沿轿顶山又部署了第二道防线。
石虎臣一名书生出身,却又善于布局谋略,不愧是一员儒将,开州全境形成纵横交织的立体防御网格,随时准备坚壁清野。
黄号军纵然进得了开州,也未必能占得了便宜!
黄号军挟得胜之势蜂拥而来!
纵有千万之军,至此狭隘古道、坚固城关,都变成了单兵方式,黄号军兵力优势完全无法发挥。
石虎臣则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硬生生的抵挡住了黄号军的无数次进攻。
久攻不下的黄号军只好撤退!
远在贵阳庙堂的官僚们,见义军受挫,随即任命石虎臣率兵进军平越、瓮安,意图一举消灭黄号军。
石虎臣由内线防御变成了外线出击!
悲剧就此注定,石虎臣阵亡于野;黄号军再次反攻,汲取教训,攻不下三关,那就绕过它,石家卡三关命运竟如法国“马奇诺防线”一般。
黄号军进入开州境内,陷入了石虎臣生前布局的立体防御网格,只好占据轿顶山,图谋开州城。
石虎臣死,开州28营也没守住,黄号军攻下开州城,随即进军省城贵阳......
历史令人唏嘘!
城门后面,一块曾被打断而又重新拼接的石碑立于山侧,此碑文由石虎臣所写,关成之时立碑纪事。

城门与石碑

难以辨识的碑文
岁月沧桑,碑文已只有上半部分尚能辨识:
“赐同进士出身署开州知州普安县知县正堂石虎臣”,“开州乖西正长官司正堂杨永宽”,说明三关是由石虎臣和乖西土司杨永宽共建。
“若为坚壁清野计,于形势险要之地,筑关凡三,虎威其三也......”,正是此块碑文,明确了此关为三关中的虎威关。
三、后记
我从虎威关往开阳县十字村方向前行,一直走到赵家窝凼处。
公路外边就是清水河,深邃峡谷,白色崖壁,风景也是极美的。
我不想步行太远,毕竟车是停在瓮安县的塔猫坪,于是折返。
回到白色房屋处,又碰到了屋主大哥,和他聊天,大哥很健谈,向他了解虎威关的前世今生。
不过,大哥的口音有点重,语速又快,很多地方我都没有听得很清楚;我在黔南也曾待过两年,瓮安、龙里一带的方言从来就是听不清楚,但我比较喜欢独山的方言,好听。
大哥说:离此不远的大屋基组还有两座古桥。
然后告诉我这两座桥的的故事,我顿时颇感兴趣,于是驱车前往。
限于篇幅,下周再写吧。

大哥家的房屋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虎威关:黔南州瓮安县中坪镇茶店村果园场组(导航塔猫坪),或者贵阳市开阳县花梨镇十字村赵家窝凼(导航赵家窝凼)。
该文可信度高[点赞]
.好
君王思想,几万人起义,肯定是过不下去了。
屁股歪哪边
“赐同进士出身”,说明他不是科考进士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