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其实早就定下来了,成就取决于你自身的特点,人呢又是习惯成自然的动物,常常在养成了某些习惯和特点后就一直这么用下去,差不多可以说特点就等同于成就。
那咱们能通过哪些特点来估量自己的成就呢?我在冯唐的智慧当中找到了答案。
我认真学了好多冯唐的智慧,像他的书还有课程,我发现他的智慧里讲了好多做成大事得有的关键特点,还有拥有这些特点的办法,我重点挑出了 3 个对你成就影响特别大的特点,咱们不妨瞧瞧你以后大概能有多大成就,能不能做成大事。
在开始正文之前,简单跟你说说冯唐,冯唐那可是个能成事的行家,他接触的每个行业差不多都做到了顶尖水平。
25 岁就成了医学博士,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身份也是一个接一个,像是麦肯锡董事、有名的作家、收藏家、摄影家、顶级投资人、星级厨师,甚至在 2013 年,还登上了中国作家富豪榜。
不说废话了,直接进入正题,你能有多大成就,早就注定了,看看身上这 3 个特点就清楚啦。

能扛住孤独时光的人,才能接住大机会
多数人迷信 “人脉就是钱脉”,把精力花在无效社交上。
但冯唐指出:真正的成就,源自长时间 “无人问津” 时的持续积累。
他从协和医学院博士转型商业顾问时,曾有 2 年时间无人知晓,每天凌晨 4 点起床写商业方案、研究行业报告,这种 “与无聊共处” 的能力,让他后来成为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中提出:“杰出人才的成长,需要经历‘刻意练习’的孤独期,在此期间,外界反馈极少,全靠内在驱动。”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 “默认模式网络” 在独处时最活跃,这种状态下更容易产生深度思考和创新灵感。
冯唐的 “无聊哲学” 暗合此理:能忍受无聊者,才能激活大脑的高阶功能,在别人浮躁时积累决定性优势。
司马迁写《史记》用了 14 年,其中 8 年在狱中度过,没有稿费、没有点赞,只有竹简和孤灯。这种对 “无聊” 的超强耐受,让他留下 “史家之绝唱”。
当代案例中,“中国科幻第一人” 刘慈欣在山西娘子关电厂当工程师时,每天下班后写科幻小说,长达 10 年无人关注。
他在访谈中说:“那些没人看的日子,才是写作能力真正提升的关键。” 直到《三体》横空出世,他的名字才响彻世界。
有些职场新人异常的焦虑,入职 3 个月没晋升,就怀疑 “公司没前景”,频繁跳槽,最终一事无成;
有些创业者特别浮躁,项目上线半年没盈利,就放弃原有方向,转向跟风热点,最终陷入 “什么都做过,什么都没做成” 的怪圈;
还有一些写作者特别迷茫,坚持日更 1 个月没涨粉,就放弃创作,却不知多数爆款文都出现在持续写作 1 年后。
他们不能忍耐无聊,注定了他们混不了太好!
那怎样才能更好的忍耐无聊呢?
1、设置 “无聊练习期”:每周安排 3 个 “无社交时段”(如每天早上 6-8 点),关掉手机,专注做 1 件 “长期但短期无反馈” 的事(如学编程、练书法、研究行业报告);
2、用 “5 小时法则” 积累:参照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费曼的学习法,每周用 5 小时深度钻研一个领域,记录 “无聊时刻” 的灵感(哪怕只是 “发现一个无效方法”);
3、建立 “无聊成就清单”:每月记录 3 件 “坚持但未被看见的事”(如 “连续 30 天早起背单词”“完成 10 万字行业笔记”),强化对 “无聊积累” 的认同感。

能把寻常事看出门道的人,才懂成大事的规律
人们总以为 “成大事者必遇大机遇”,但冯唐强调:真正的高手,擅长在琐事中提炼 “金线原理”—— 即贯穿所有事物的底层逻辑。
他曾观察麦肯锡顶级顾问如何处理 “整理会议纪要” 这种小事,发现他们会在纪要中暗藏 “问题本质分析”“决策建议”,让琐事成为影响高层的契机。
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提出的 “社会事实理论” 指出:任何小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背后都有一套社会运行逻辑。
冯唐的 “小事解构” 理论,本质是通过分析具体事务,提炼出可复用的方法论。
日本 “经营四圣” 之一的稻盛和夫,早年在松风工业做陶瓷研发时,连 “擦桌子” 都能悟出管理哲学:他发现擦桌子的顺序会影响车间湿度,进而影响陶瓷成型率。
这种对小事的极致解构,让他后来提出 “现场有神灵” 的经营理念,带领京瓷走向世界 500 强。
冯唐本人在华润集团任职时,曾负责过 “办公室搬迁” 这种看似琐碎的任务。
他没有简单安排搬家公司,而是借此机会重新设计部门协作流程,将搬迁成本节约 30% 的同时,提升了团队沟通效率,这次 “小事” 成为他晋升的关键跳板。
普通人与高手的 “小事认知差”
基层员工的执行思维:领导让做报表,就单纯填数据,从不思考 “报表要解决什么问题”;
中层管理者的任务思维:安排下属做市场调研,只关注 “按时完成”,却不追问 “调研数据如何影响决策”;
创业者的机会思维:看到别人摆摊赚钱,就跟风进货,却不分析 “别人的选品逻辑”“流量获取方式”。
这些行为,导致这些人压根就混不好!
怎样做才能更好的从小事中获益呢?
1、用 “5W1H” 解剖小事:拿到任何任务先问:Why:为什么要做?(如 “报表不是为了交差,而是为了展示业务漏洞”)What:本质是什么?(如 “搬家不是搬家具,而是组织效率的重新梳理”)
2、制作 “小事方法论卡片”:每次完成一件事,提炼 1 条可复用的规律(如 “写会议纪要 = 事实记录 + 问题提炼 + 建议输出”),存入手机备忘录。
3、开展 “跨界迁移训练”:用 A 领域的小事经验解决 B 领域的问题(如用 “整理衣柜的断舍离思维” 优化电脑文件管理),培养跨维度解构能力。

能把反对声变成阶梯的人,才能登上更高的位置
传统成功学强调 “搞好关系”,但冯唐提到:成就越高的人,面对的反对声越多。区别在于,他们能把冲突转化为认知升级的燃料。
他在担任某医疗集团 CEO 时,曾因推行 “末位淘汰制” 遭到全体中层抵制,他没有妥协,而是组织 “反对意见听证会”,从批评中提炼出 “考核标准不清晰” 的问题,优化制度后反而赢得支持。
发展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提出的 “认知冲突理论” 表明:当人面对反对意见时,大脑会进入 “深度反思模式”,这种状态下更容易突破原有认知边界。
冯唐的 “冲突消化” 理论,暗合 “反脆弱” 原理,正如尼采所说:“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适当的冲突能增强心理韧性和决策理性。
乔布斯在推出 iPhone 时,遭到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的公开嘲笑:“手机装上键盘和笔才是合理的。” 但乔布斯没有反驳,而是把这种质疑转化为 “触控交互必须做到极致” 的动力,最终用 iPhone 重新定义手机。
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遭到司马光、苏轼等名臣的激烈反对。
王安石没有陷入口水战,而是从反对意见中看到 “改革派人才断层” 的问题,创办太学培养新政人才,虽变法最终失败,却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经验。
普通人与高手的 “冲突应对差”:
职场新人的玻璃心:被领导批评一句就崩溃大哭,却不知 “批评背后可能藏着晋升机会”;
创业者的自我封闭:听到客户差评就拉黑对方,却错过 “改进产品的黄金反馈”;
团队管理者的妥协主义:为避免冲突放弃原则,结果导致 “劣币驱逐良币”,团队效率低下。
这群人,一辈子都难以成事!
那我们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应对冲突,吸收冲突呢?

1、用 “感激心态” 面对反对:听到批评时,先对对方说 “谢谢你的建议,这对我很重要”,避免情绪对抗。
2、拆分反对意见的层次:把反对声分为 “情绪宣泄”(如 “我就是不喜欢”)和 “理性建议”(如 “这个方案成本太高”),重点吸收后者。
3、主动寻求反对声音:每月找 1 位信任的人,邀请对方 “挑刺”,比如问 “你觉得我最近哪件事处理得不好?” 并记录改进方向。
我是阿胖,靠读书、写作爆发式成长,一年多的时间从月薪3千到月入3万,分享我的成长思考,助你打破人生迷茫,少走10年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