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坦克

8.27上市!坦克500新车型36万起,激光雷达+4.3秒破百,

8.27上市!坦克500新车型36万起,激光雷达+4.3秒破百,

8.27上市!坦克500新车型36万起,激光雷达+4.3秒破百,硬派SUV也能家用?硬派SUV圈要炸了!2026款坦克500Hi4-T/Hi4-Z8月27号正式上市,预售36万起,这配置直接把“越野+家用”焊死了!先看颜值,还是熟悉的硬朗范儿,大尺寸横向条幅格栅往那儿一摆,霸气又带东方美学,开出去比同价位SUV显档次。车顶新增激光雷达,车尾换成“GWMTANK”标识,细节里全是科技感,再也不是“糙汉专属”。内饰直接拉满实用度:仪表屏+中控屏+HUD+后排吸顶娱乐屏,一家老小都能照顾到。孩子坐后排看动画,大人开车看HUD导航,不用低头超安全。新增的远红外夜视系统太贴心了,晚上开山路能看清路边行人,我那总怕夜路的老婆都说“这配置放心”。动力才是重头戏!Hi4-Z版2.0T+双电机+3挡DHT,645kW功率,零百加速4.3秒,59.05kWh电池,越野性能直接拉满,周末去爬山越沟完全不在话下;Hi4-T版2.0T+单电机+9HAT,300kW功率,平时市区通勤不费油,偶尔去郊外撒欢也够用,真正“通勤越野两开花”。36万起的价格,能拿到激光雷达、多屏组合、两种动力选择,比很多只侧重越野的硬派SUV实用多了。我觉得这车特适合咱这种“既想野又要顾家”的人,不用纠结选越野还是家用车。8.27上市说不定有首发礼包,想换硬派SUV的家人们,这波必须蹲!
1950年底的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42军125师师长王道全竟然不顾友军求援的信

1950年底的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42军125师师长王道全竟然不顾友军求援的信

1950年底的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42军125师师长王道全竟然不顾友军求援的信号,还未与敌人交手便率部撤出阵地,致使在前线阻敌的124师差点被美军“包饺子”。王道全,1916年出生在山东平度县的一个穷苦农家,家里穷得叮当响,年轻时就帮着家里干农活,练就了一身硬骨头。1937年,日本人打进来,他没多想就参加了八路军115师,从一个普通士兵干起。抗战那几年,他在华北的山沟里打游击,参加过平型关战役,带着小队摸黑突袭日军哨所,干掉好几个敌人。后来,他升到连长,在晋察冀边区带着队伍炸日军补给车,缴了不少物资。解放战争时,他调到华东野战军,参加了鲁南战役。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他带着部队爬山突袭国民党74师的侧翼,扛着机枪掩护弟兄们冲锋,硬是把敌人的防线撕开了一道口子。1948年,他去了东北,加入第四野战军,在辽沈战役中带着一个团攻锦州外围,顶着炮火清碉堡,立了大功。战后,他被提拔为42军125师师长,成了军里响当当的人物。1950年10月,志愿军入朝作战,他跟着42军跨过鸭绿江,准备在朝鲜战场上大干一场。本以为凭他的经验能打出名堂,谁知道朝鲜的仗跟国内完全不是一个路子,给他出了个大难题。1950年11月7日,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在朝鲜东线开打,42军接到任务,要死磕美军第8师。42军军长吴瑞林把任务分得清楚:124师直奔德化里,迎头堵住敌人;125师绕到新仓里,抄敌人的后路;126师当预备队。124师师长苏克之带着部队连夜赶路,11月8日凌晨,在德化里附近撞上了美军一个营。苏克之当机立断,命令部队火力全开,三小时不到就把敌人全歼。与此同时,王道全带着125师赶到新仓里附近,侦察员回报说,前面不光有美军骑兵第1师,还有十几辆重型坦克。125师的装备全是步枪和轻机枪,对上坦克和重炮,基本没戏。指挥部里,参谋们吵得不可开交,有人说硬拼,有人说绕道。王道全给军部打电话,副军长胡继成让他先等着,军部得商量一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124师已经在德化里跟美军第8师的残部干上了,战斗打得热火朝天。美军残部被打得抱头鼠窜,但很快重整旗鼓,靠着坦克和炮火反扑。124师的阵地被炸得弹坑遍地,战士们拼死守住,电台不停呼叫125师支援,可那边一点动静都没有。第二天中午,军部来电,命令125师立刻进攻新仓里,然后去德化里支援。可这时候,新仓里的美军已经多了好几倍,坦克和重炮密密麻麻。王道全掂量了一下,觉得强攻就是让部队去送死,干脆下令撤退,带着125师躲进了附近的山林。124师在德化里撑了两天一夜,弹药快打光了,敌人却越聚越多。苏克之没办法,只好下令撤退。撤退路上,124师的炮兵营因为装备太重,跑得慢,被美军飞机盯上,凝固汽油弹铺天盖地砸下来,十几门火炮被炸毁,近百名战士没了命。第二次战役结束,38军因为干掉1.1万多敌人,被彭德怀点名表扬,得了“万岁军”的称号。42军却因为没完成任务,成了全军的反面教材。战后总结会上,吴瑞林气得拍桌子,指着王道全说,125师的撤退让整个军的机会泡了汤。王道全被军部狠狠批评,说他贻误战机,差点害得124师全军覆没。不过,他没被撤职,仍然当着125师师长,只是之后的重要任务再没轮到他。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他跟着42军回国,驻扎在华北。战友们说,他回国后话少了很多,经常一个人站在操场边,盯着远处的山发呆。20世纪60年代,他得了肺病,住进了青岛的军医院,病房里就放着个旧水壶和一本破旧的作战笔记。1965年,他病逝,终年49岁。124师师长苏克之因为在德化里的表现得到了表扬,但他对125师的迟援一直有怨气。多年后,42军的老兵聚在一起,聊起那场战役,还是忍不住叹气,说要是125师按时赶到,战局可能就不一样了。战争就是这么残酷,一个决定就能改变太多人的命。
中国为什么不让三一重工造坦克?因为说白了,只要不打仗,这事就轮不着三一重工去干。

中国为什么不让三一重工造坦克?因为说白了,只要不打仗,这事就轮不着三一重工去干。

中国为什么不让三一重工造坦克?因为说白了,只要不打仗,这事就轮不着三一重工去干。军工产业跟咱们常见的汽车、消费电子完全不同,国家对于武器装备的安全管控极为严格,不仅仅是产品的技术含量高,更多还涉及到信息保密、国家安全、供应链的可靠性等等。军用无人机这种高端装备,和一般的无人机、电动车是两码事。绝大部分人其实不了解,想进军工体系可不是有钱就能做到的,背后的资质审查、硬件要求、厂区安保以及员工的管理标准几乎苛刻到极点。国家把这些核心军备掌握在有严格管理和特殊制度的企业手里,是保证技术不外泄,而且一旦有什么突发情况也便于集中应对。这是很典型的产业分工,无人机看起来炫酷,但涉及到飞控系统、隐身材料、对抗干扰的通信,还有整机组装和实战使用的复杂要求,这些跟动力电池完全不是一回事。军工装备不是拼谁下手快,而是看谁能把系统做到极致的可靠和安全。再厉害的企业,也没法靠短平快就吃透全部环节,像宁德时代这种体量的企业,最有性价比、最有技术优势的切入方法,还是把本行电池技术做到最好,然后成为军工企业的稳定供应商,供应高标准动力电池或者特殊型号的储能系统。当然有创新能力的民企可以往上游突破,但就现在而言,主导地位仍然绕不开国有军工厂。民营企业虽然灵活,但一旦遭遇经济大周期震荡、国际贸易摩擦或者别的意外风险,企业战略会优先考虑生存和利润,而军工产业链讲究的是不可中断和绝对安全。国家治理体系在安排军工产品主导企业时,总会侧重选择能百分百服从国家战略的核心国企,让关键装备的研发和生产安全有保障,最大程度避免受商业风险、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也并不是说民营企业完全没机会参与军工,我国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宁德时代这样技术领先的企业在某些关键环节,譬如核心电芯的研发、特殊材料的供应等,本来就为军工装备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制度完善,资质逐步放开,或许经过严格审核和专项合作,像宁德时代这类企业有可能涉足更靠前一些的领域。但是整体来看,谁来主导,谁做配套,是现代国家产业分工和管理逻辑的必然结果。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国防装备是国家安全的最后一张底牌。国家会优先保障安全、掌控、应急的能力,把军工核心产业牢牢控制在政策、制度可调度的企业手里。民营企业有它们的灵活和创新优势,但如何参与军工,必须在规则、资质和产业链分工之下进行。如果没有打仗、没有极端情况、没有大规模的应急国防需求,这些高敏感、超高门槛的领域就不会开放给所有能干的企业“试水”。大家各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合力把中国制造推向更高水平,这才是效率和安全的最大平衡。宁德时代不直接造军用无人机,不是技术不行,更不是企业没有担当,而是体系分工和国家治理的客观结果。专注核心、突出协同、注重安全,这才是大型民企和国家军工携手走远的现实路径。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本来想给大家拍几张坦克的照片,但是叔叔不让。我都听劝走了,旁边一个大姐高兴地给

本来想给大家拍几张坦克的照片,但是叔叔不让。我都听劝走了,旁边一个大姐高兴地给

本来想给大家拍几张坦克的照片,但是叔叔不让。我都听劝走了,旁边一个大姐高兴地给我展示:我拍到了,我拍到了。我… 大家9月3号看专业的吧。
目前我们的坦克主炮已经远超西方主流的坦克火炮[赞]​​​

目前我们的坦克主炮已经远超西方主流的坦克火炮[赞]​​​

目前我们的坦克主炮已经远超西方主流的坦克火炮[赞]​​​

长城坦克300的工程师们绞尽脑汁的设计了超过200多份外观设计修改方案,并组织了

长城坦克300的工程师们绞尽脑汁的设计了超过200多份外观设计修改方案,并组织了超过100次的用户评审,最后的决定就是—“不改”!对此,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也同样表示了:“坦克300本来打算要在造型上进行提升的,之所以没...
中国为什么不让三一重工造坦克?因为说白了,只要不打仗,这事就轮不着三一重工去干。

中国为什么不让三一重工造坦克?因为说白了,只要不打仗,这事就轮不着三一重工去干。

中国为什么不让三一重工造坦克?因为说白了,只要不打仗,这事就轮不着三一重工去干。有人可能会抬杠,说三一能造几十吨的大挖掘机,能搭起几十层楼高的起重机,造个坦克还不是手到擒来?但真不是这么回事儿。工程机械和坦克的技术内核差得十万八千里。你看三一的挖掘机,讲究的是精准挖土方、稳当举重物,液压系统得适应工地的平稳作业;可坦克要面对的是啥?是枪林弹雨的战场,得扛得住穿甲弹的轰击,得在泥地、山地里开得飞快,还得隔着几公里精准打中目标。这背后的复合装甲技术、一体化火控系统、抗冲击动力传动,全是军工领域深耕几十年的硬骨头,三一打成立那天起就没碰过这些,哪来的本事造?而且中国对军工生产的管理特别严,不是谁想插一脚就能插的。国家有《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管理条例》,想造坦克这种重型装备,得先拿资质,还得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审核,从技术能力到质量管控,再到保密体系,缺一不可。三一从1989年成立到现在,主业一直钉在民用工程机械上,官网的业务介绍里,写的全是建筑机械、矿山机械、港口机械这些,从来没提过要往军工领域靠。它自己都没往这方向规划,哪来的“不让造”一说?说白了,民用市场的蛋糕已经够大了,犯不着去碰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再往大了说,中国一直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国防政策也是防御性的。现在没有大规模战争的风险,咱们现有的军工体系早就把事儿安排得明明白白。比如北方工业,人家几十年专研地面武器系统,99式、15式坦克都是从这儿出来的,技术成熟、产能稳定,完全能满足国防需求。这种情况下,干嘛要让三一转产坦克?三一的生产线,用来造一台挖掘机,能帮着建公路、盖厂房、搞“一带一路”的项目;用来造一台起重机,能帮着架桥梁、吊风电设备。这些都是实实在在拉动经济、改善民生的事儿,比造了坦克堆在仓库里有用多了。就拿前几年的事儿说,2023年河南发洪水,三一第一时间调了几百台挖掘机、抽水机去灾区,帮着清淤、疏通河道,还搭了临时的救灾通道。2024年云南地震,又是三一的机械先到现场,帮着清理废墟、转移物资。要是把这些生产线改成造坦克,真遇到灾情,哪来这么多设备救急?企业的价值得放在最需要的地方,三一在民用领域的作用,比造坦克大多了。还有人说,万一打仗了怎么办?其实真到了需要扩产军工的时候,中国的工业体系有这本事。比如二战时美国的汽车厂能转产坦克,咱们要是有需求,民用重工企业也能跟着调整。但现在是和平时期,没这个必要。而且转产也不是随便转的,得有技术储备、有生产线改造的时间,三一现在没做这些准备,就是因为没必要——和平年代,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才是最高效的。再说了,三一自己也不傻。它在全球工程机械市场的份额排前三,2024年的营收里,海外业务占了快一半,欧洲、东南亚的工地都在用它的设备。要是突然跑去造坦克,不仅得放弃自己的优势领域,还可能影响海外市场的合作——很多国家对军工背景的企业有顾虑。这么算下来,造坦克对三一来说,既不划算,也不符合它的发展战略。说到底,不是中国不让三一造坦克,是这事从里到外都透着“没必要”。和平时期,军工企业管国防,民用重工管基建,各司其职、各展所长,这才是最好的安排。真要是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咱们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兜底,但现在显然没到那步。所以别再瞎猜“不让造”了,本质上就是“轮不着造”,也“没必要造”——毕竟只要不打仗,三一的价值,从来就不在坦克上。
万万没想到,长城是国内最有文化底蕴的车企。全新坦克500,8月27日在都江堰上市

万万没想到,长城是国内最有文化底蕴的车企。全新坦克500,8月27日在都江堰上市

全新坦克500,8月27日在都江堰上市。据了解,全新坦克500,8月27日在都江堰上市,这是魏老板在一次直播中说的,那为何选择在都江堰这个地方呢?可能不会真的这么简单。大家都知道,都江堰至今使用了两千多年了,是最伟大的水利...
想不想看“公路坦克”级别的大型SUV驰骋赛车场呢?腾势N9已经定了!即将在8月2

想不想看“公路坦克”级别的大型SUV驰骋赛车场呢?腾势N9已经定了!即将在8月2

想不想看“公路坦克”级别的大型SUV驰骋赛车场呢?腾势N9已经定了!即将在8月25日-26日直播腾势N9在赛车场上的表现!它可是全球首款以180km/h的时速完成鱼钩测试的大型SUV车型,打破了世界纪录!
难怪中国“四代坦”迟迟没有亮相,原来咱们坦克的设计思想、技术路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

难怪中国“四代坦”迟迟没有亮相,原来咱们坦克的设计思想、技术路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

难怪中国“四代坦”迟迟没有亮相,原来咱们坦克的设计思想、技术路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最近,全球军迷圈可谓炸开了锅。一张模糊的坦克照片刚在网上流出,立马引来了欧美军情网站的高度关注。也难怪,毕竟在俄乌冲突中,传统坦克被无人机和巡飞弹打得七零八落。T-90被几百美元的FPV无人机炸成废铁的画面不断出现,西方不少军事分析师已经公开喊出“坦克已死”的判断。但中国显然没打算走老路,而是彻底推翻了传统设计思路,从根上开始重新定义坦克是什么。不是“装甲+大炮”的简单升级,而是彻头彻尾的理念更新。这也解释了为啥咱们的“四代坦”迟迟不肯亮相——因为它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坦克了。过去,坦克讲究“谁装甲厚、谁炮大、谁火力猛”。现在,中国的新一代坦克干脆放弃了这种“甲弹对抗”的老路子,转而走上“信火一体”的新赛道。也就是信息化与火力系统整合,坦克不再是单打独斗的铁家伙,而是整个战场物联网的一部分。比如传统坦克乘员是开车、装弹、开炮,现在新坦克的乘员更多是决策员。操作的事交给AI和自动化系统,人负责判断和协调。这种转变,说白了,就是坦克不再是钢铁怪兽,而是一个带轮子的“战场指挥节点”。更惊艳的是技术路线的彻底革新。新一代坦克上来就是一套混合动力系统,还不是那种民用车的水平,而是能适应海拔4500米高原、零下40度严寒的军用高能配置。电动机瞬间输出扭矩,爬坡比传统坦克提升12%。更别说固态电池和超级电容的组合,5秒极速启动,油耗还比以前低了20%,补给周期直接延长到5天。这在高原环境下打仗,简直就是“续航之王”。防护系统也不再靠堆钢板。GL6型主动防护系统,四面相控阵雷达,能在0.2秒内发现来袭导弹并发射拦截弹,成功率高达92%。而且顶部还配了专门对付自杀式无人机的防空武器站,解决了传统坦克“头顶薄”的老毛病。感知系统也是一大亮点。13路传感器、AR头盔、全天候透视装甲,车长和炮手随时掌握战场信息。激光雷达、氮化镓雷达、全景红外热成像,能探测15公里外的导弹和火箭弹,等于是给坦克装了一双全天候的“鹰眼”。火力方面,也不玩“大口径”那一套了。主炮只有105毫米,但靠推进剂和动能提升,打出来的炮弹速度直逼俄军125炮和北约120炮。再配上毫米波雷达和AI火控系统,行进中打移动目标,首发命中率超过90%。顶部炮塔还能自动调角度,专门对付低空飞行的无人机。整车轻了不少,控制在40吨左右,比99A轻了15吨,运输起来更方便。采用通用底盘设计,坦克和步战车能共用生产线,模块化设计也给未来升级留足了空间。激光炮、电磁炮都不是梦,下一代技术随时能“上车”。更关键的是人工智能系统的嵌入。坦克乘员从三人减少到两人,无人炮塔结构降低被击中的可能。AI系统每秒处理上千条信息,识别目标、避开导弹、规划路线,全靠系统自动判断。战场上,AI就像是一个“超脑中枢”,边打边学,能把躲避经验写进整个系统数据库,整个装甲部队的战术水平也就越用越高。放在国际对比来看,中国第四代坦克的优势就更明显了。美国“艾布拉姆斯X”混动系统启动慢了8秒,被批评为“突击战里的跛脚鸭”。俄罗斯T-14“阿玛塔”从2015年秀完肌肉后,至今都没大规模服役,越野时功率还掉了40%。德国“豹2A8”在低温下续航直接腰斩,操作还需要四个人,不如中国的两人车组设计高效。更别提成本控制能力。中国靠自主化供应链把价格压到西方同类混动坦克的三分之一,发展中国家也能买得起,装甲部队实现现代化不再是富国的专利。新坦克的战略意义也不止在战术层面。测试基地选在中印边境,混动系统专门应对高原作战环境,显然是有针对性的。ZTZ-20的适应能力涵盖南海岛礁、东北雪原、高原山区、水网平原,全域机动,不挑地形。它还重新定义了陆战规则。以前是看谁穿甲能力强,现在看谁能联合作战、谁能电子干扰、谁能系统协同。在这方面,中国走出了完全不同的一条路。生产能力也不是问题。中国兵工厂能同时开三条生产线,按“下饺子”的节奏造坦克。西方军工厂还在为年产二十辆发愁,这种规模差异,已经不是一个档次的竞争了。过去三十年,中国坦克工业一直处于“追赶”阶段。每次进步都很小,但节奏快,代际更新也迅速。当欧美还在评估上代产品时,中国已经悄悄拉开了一个时代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