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印度时政

英国海军这架F-35B还没修好,现在仍停放在印度里凡得琅国际机场,由印度士兵持枪

英国海军这架F-35B还没修好,现在仍停放在印度里凡得琅国际机场,由印度士兵持枪

英国海军这架F-35B还没修好,现在仍停放在印度里凡得琅国际机场,由印度士兵持枪守护。由于担心泄密,英国拒绝了印度提出将这架F-35B转移到机库维修的建议,先后从威尔士亲王号和英国本土调来了技术人员进行检查,但一时半会修不好,远超出此前所称的液压系统故障。加上母舰威尔士亲王号已经前往新加坡访问,现在只能从本土再调30人组成的专家团队,包括生产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也会派人前往印度进行评估,后续可能要用大型运输机整体打包回英国进行维修。
印度工商部长戈亚尔大放厥词,炮轰印度高层,声称印度与东盟国家签贸易协定,是印度做

印度工商部长戈亚尔大放厥词,炮轰印度高层,声称印度与东盟国家签贸易协定,是印度做

印度工商部长戈亚尔大放厥词,炮轰印度高层,声称印度与东盟国家签贸易协定,是印度做的最愚蠢的事情。戈亚尔声称很多东南亚企业,都是中国企业的换皮和掩护。印度时时刻刻在提防着咱们中国,但是他却又摆不脱咱们中国。因为咱们中国的产品,物美价廉,而且是全世界商业信誉最高的国家,只要付款,就一定会到货。其实印度一边高调宣称要“去中国化”,另一边却在现实中对中国产品形成深度依赖,上演着一场“口嫌体正直”的荒诞剧码。近年来印度与东盟的贸易额持续攀升,2023年双边贸易额已突破1300亿美元。但印度对东盟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2024年第一季度逆差就达到358亿美元。戈亚尔认为,这种不平衡贸易的根源在于中国企业通过东南亚国家“曲线进入”印度市场。例如,越南生产的电子产品中有60%的核心零部件来自中国,这些产品贴上越南标签后就能享受印度与东盟自贸协定的关税优惠。更让印度头疼的是,马来西亚、泰国等国的钢铁、化工企业,不少都有中国资本的影子。印度对这种“换皮游戏”早有警觉。2024年印度海关曾查获一批来自印尼的医疗器械,经调查发现其核心部件全部由中国企业生产,只是在雅加达完成组装。印度政府随即以“原产地欺诈”为由,对相关企业处以高额罚款。但这种个案打击显然无法撼动整个产业链——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在2024年达到创纪录的210亿美元,其中超过40%流向制造业领域。这些投资催生出无数“东南亚包装、中国芯”的企业,让印度的贸易保护政策形同虚设。再看印度的医药方面,作为全球最大仿制药出口国,印度70%的活性药物成分(API)依赖中国进口。尽管印度政府推出“API国产化计划”,但2024年国产API产量仅占需求的35%。更尴尬的是,印度本土药企为降低成本,仍在大量采购中国原料。例如,印度太阳制药公司2024年从中国进口的青霉素G钾盐同比增加27%,用于生产抗生素。但这种依赖让印度在中美贸易摩擦中陷入两难——既想跟随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又担心本国医药产业崩溃。中国产品的物美价廉更是让印度难以割舍,以智能手机为例,小米、vivo等中国品牌在印度市场占有率超过60%,其千元价位机型的性能远超印度本土品牌。印度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是2024年中国手机在印销量突破1.2亿部。即便印度政府要求手机厂商将本地采购比例提高至50%,但显示屏、处理器等核心部件仍需从中国进口。这种“组装本土化、核心依赖中国”的模式,让印度的“自力更生”沦为空谈。印度对此也采取了措施,结果却适得其反。2024年印度将电子产品进口关税从15%提高至22%,本意是保护本土产业,却导致手机价格普遍上涨15%。消费者转而抢购价格更低的二手中国手机,仅德里地区二手手机交易量就激增40%。更讽刺的是,印度本土手机品牌Lava为维持竞争力,不得不从中国进口更多零部件,其2024年对华采购额同比增加35%。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操作,暴露了印度产业政策的短视。咱们中国产品“只要付款就一定到货”的保证,又让印度企业难以抗拒。2024年印度遭遇严重电力短缺,急需进口燃煤发电机组。尽管印度政府试图将订单转向日本,但中国企业凭借快速交付能力(3个月内完成安装)和价格优势(比日本低25%),最终拿下70%的订单,这让印度的政治考量在商业现实面前不堪一击。当印度为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与日本签署协议,以高于国际市场30%的价格进口稀土时。但海关数据显示,印度2024年从中国进口的稀土磁体中,有60%经东南亚转口至日本。这种“中国生产、印度转卖、日本买单”的模式,让印度的“去中国化”努力沦为笑柄。更戏剧性的是,当中国2025年加强稀土出口管制时,印度不得不紧急向中国求情,希望放宽审批,暴露其脆弱的供应链根基。戈亚尔既想享受中国供应链的红利,又担心被中国经济影响力渗透。但现实是,中国早已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任何试图“脱钩”的努力都将付出巨大代价。印度若不能正视自身产业短板,一味将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最终只会在“既要又要”的迷思中迷失方向。而中国凭借完善的产业链、高效的生产能力和良好的商业信誉,正用实力诠释着什么叫“你可以讨厌我,但离不开我”。这场博弈的结局,或许早已写在印度海关堆积如山的中国商品报关单上。
韩国网友说,中国人吃不饱饭,连发展中国家也算不上。印度网友说,我们比中国先进20

韩国网友说,中国人吃不饱饭,连发展中国家也算不上。印度网友说,我们比中国先进20

韩国网友说,中国人吃不饱饭,连发展中国家也算不上。印度网友说,我们比中国先进20年。美国网友、新加坡网友、德国网友,瑞士网友,中国绝对是发达国家。一个外网帖子,讨论中国是否为发达国家,各国网友的回复令人费解。真正发达国家的网友都能给予客观中肯的评价,反倒韩国,印度的网友一直是负面评价,特别是韩国网友,感觉对中国就是嫉妒的厉害,令人无语。
印度撕毁供应日本稀土协议 全球产业链突然被掐住咽喉,只因一个国家出人意料地按

印度撕毁供应日本稀土协议 全球产业链突然被掐住咽喉,只因一个国家出人意料地按

印度撕毁供应日本稀土协议全球产业链突然被掐住咽喉,只因一个国家出人意料地按下暂停键。印度近日突然宣布中止与日本的稀土供应协议,这一举动如同平地惊雷,让国际社会目瞪口呆。稀土,这现代工业的“命脉”,如今成了大国博弈的筹码。稀土是高科技产业的基石,从手机芯片到新能源电池,再到军工装备,哪样离得开它?日本作为全球科技强国,对稀土的需求量巨大,而印度此前一直是其重要供应商之一。然而,这次印度却选择了“翻脸”。表面上看,这是因为国内稀土资源紧张,印度政府不得不优先保障自家企业,毕竟谁也不想关键时刻卡脖子。印度此举显然是在向世界喊话:稀土不是随便卖的,而是战略牌,想拿就得付出代价。稀土供应一断,日本的高科技产业立马就得打个哆嗦。手机、汽车、半导体这些支柱产业,哪个不得仰仗稳定的稀土来源?日本企业恐怕得赶紧找替代方案,要么去别国高价采购,要么加大回收力度。可稀土这东西,不是有钱就能立刻搞定的,全球市场本来就供不应求。印度的突然“背刺”,让日本措手不及,也暴露了其供应链的脆弱性。全球70%以上的稀土产量都来自中国,技术、产能、市场话语权都在手里攥着。印度这一招,虽然表面上是针对日本,但实际上也跟中国脱不了干系。近年来,中印关系因边境问题等因素有些紧张,印度在稀土上“自保”的同时,未尝不是想掐住一张牌,跟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较较劲儿。毕竟,稀土这玩意儿,谁掌握得多,谁就更有底气。日本跟中国在东海问题上本就有分歧,现在稀土供应再受冲击,日本可能会更积极拉拢其他国家,比如澳大利亚或美国,来平衡风险。而印度呢,虽然摆出一副强硬姿态,但它也得掂量掂量,撕毁协议会不会让自己在国际上的信誉打折扣。全球稀土市场会怎么变?短期内,供需失衡肯定会推高价格,尤其是日本急着补货,其他国家也得跟着抢。那些依赖稀土的产业,比如新能源、5G设备制造,成本上升是跑不了的,消费者最后可能得掏更多钱买单。但长远看,这事儿也可能倒逼各国加快稀土替代技术的研发,或者加大对非洲、拉美这些稀土潜力地区的投资。印度这一手,看似占了先机,可要是处理不好,反而会把自己逼进死胡同。印度掐了日本的货,我们的稀土出口可能会迎来一波需求高峰。但与此同时,也得警惕西方国家借机炒作“中国威胁论”,搞什么稀土联盟来围堵我们。党的政策历来强调资源安全,这时候更得稳住阵脚,既要保障国内产业链,又要在国际上打好这张牌。再说回印度,它这步棋走得有点冒险。国内需求是保住了,可国际形象和经济回报都得打问号。日本要是找到新供应商,或者技术上突破了,印度再想回头可就难了。而且,稀土开采和加工的技术门槛不低,印度现在更多是卖原料,真要发展成全产业链,还得下苦功夫。中国当年可是花了几十年才走到今天这步,印度想一步登天,没那么容易。而稀土价格一波动,你我手里的电子产品、新能源车可能就得涨价。我们国家有稀土优势,关键是怎么用好它,既保住民生,又不让外人卡脖子。印度撕毁协议,看似是它跟日本的事儿,可最后影响的是全球每一个人。
左右逢源的印度现在在国际上也不吃香了!得罪了俄罗斯没参加普京阅兵,讨好西方试探中

左右逢源的印度现在在国际上也不吃香了!得罪了俄罗斯没参加普京阅兵,讨好西方试探中

左右逢源的印度现在在国际上也不吃香了!得罪了俄罗斯没参加普京阅兵,讨好西方试探中国被巴基斯坦胖揍一顿,现在美国一边看热闹一边冷言冷语,西方对印度的态度从拉笼讨好变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以前还要有人迎接才下飞机,现在变成了你爱下不下,印巴冲突之后莫迪好像成了世界笑柄。不能正确认识自国,不能正确看待它国,夜郎自大,自欺欺人,这是印度政治精英的通病。印度是一个没有礼义廉耻道德的国家,你信不信如印度一旦经济发展起来,他们不会把美国和欧洲、俄中放眼里,他们会在全世界挑起战争。
为什么现在世界到处都在打仗?表面看是各国争地盘、抢利益,但深究起来,最重要的原因

为什么现在世界到处都在打仗?表面看是各国争地盘、抢利益,但深究起来,最重要的原因

为什么现在世界到处都在打仗?表面看是各国争地盘、抢利益,但深究起来,最重要的原因其实是中国的快速崛起。中国崛起的巨浪重塑了全球力量格局,相当于在有限的“经济蛋糕”中切走了不断扩大的份额。而美国作为传统霸权国,面对制造业占比被中国反超(2023年中国占全球35%,美国仅12%)、贸易网络向RCEP(占全球GDP三成)倾斜的现实,产生了强烈的战略焦虑。这种焦虑并未转化为与中国的直接热冲突——核威慑与经济深度捆绑让双方保持克制——却引爆了其他地区的火药桶。美国的应对之策是“拆解旧秩序以重建主导权”:在中东煽动战火转移压力,在贸易领域发动关税战重塑规则,本质是通过制造区域性混乱来延缓中国整合全球资源的步伐。资源争夺成为代理人战争的导火索。当美国推动“友岸外包”孤立中国时,能源与矿产的战略价值飙升。伊朗掌握全球17%柴油贸易与霍尔木兹海峡命脉,其与以色列的冲突表面是宗教世仇,实则因美国制裁封锁了伊朗石油出口通道,迫使后者通过地区博弈破局。同样,俄乌冲突背后是黑粮仓(占全球小麦出口三成)与俄油气管道(输欧占比曾达40%)的控制权之争。美国借战争切断俄欧能源纽带,试图迫使欧洲产业向北美转移,却推高了全球供应链“危险溢价”——今年国际油价因以伊冲突两周暴涨10%,欧洲柴油溢价突破每桶20美元。军事冒险加速了美国主导体系的瓦解。特朗普轰炸伊朗核设施后,沙特紧急向中国寻求人民币石油结算;印度一面采购俄油转卖欧洲赚差价,一面拒绝对华脱钩。这种“两面下注”凸显各国对美信任崩塌。更讽刺的是,战火中的资本流向揭示了世界经济的真实选择:当美军基地遭伊朗导弹袭击,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与A50期货同步拉升——资本把中国视为“地缘安全岛”。中国以发展韧性反制战争逻辑。当美国在G7峰会上威胁盟国时,中国与中亚五国签署永久睦邻条约;当西方在绿色贸易中筑起碳壁垒(如欧盟新电池法案),中国光伏出口却占据全球七成份额,用产能优势重塑规则。这种对比印证了历史的教训:越战耗掉美国8000亿美元,伊拉克战争导致美元信誉崩塌,而中国在和平发展中建成全球唯一全门类工业链。如今美国国债突破35万亿美元,军工复合体靠战争续命;中国则用共建“一带一路”积累126国实利合作。
这个就不能怪印度了据报道,法国一女旅客在印度乌尔布代遭强奸,她是在参加一派对时

这个就不能怪印度了据报道,法国一女旅客在印度乌尔布代遭强奸,她是在参加一派对时

这个就不能怪印度了据报道,法国一女旅客在印度乌尔布代遭强奸,她是在参加一派对时遭强奸的,据她介绍,是被引诱参加的。法国人素以浪漫著称,她都去参加派对了,且是成年人,难道没有提防心理,答案可能是否定的。据说嫌疑人在逃,估计是个嫌弃人。
印度也被伊朗的遭遇打醒!突然当着全球对华喊出一句话,中印达成罕见一致印媒发现

印度也被伊朗的遭遇打醒!突然当着全球对华喊出一句话,中印达成罕见一致印媒发现

印度也被伊朗的遭遇打醒!突然当着全球对华喊出一句话,中印达成罕见一致印媒发现,从以色列袭击伊朗开始到现在的10天里,印中两国外交部门高层已经连续见了两次面,平均不到一个星期就有一次,这在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之后的四五年里几乎是头一遭。双方最新的会谈是印度国家安全顾问、中印边界问题印方特别代表多瓦尔到北京和我们王外长进行的,期间多瓦尔借着面向全球发布消息的计划喊话:“印中两国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聚焦发展是各自的第一要务”。印媒PTI网站专门就此发文,称多瓦尔在重要双边场合中的这一表态,意味着莫迪政府明确了“不再将边境问题看作两国关系的全部”,也不再让边界争端成为两国推进各领域务实合作,加强在多边领域协作的“绊脚石”。而更让印媒普遍高度关注的是,多瓦尔喊出的那句话,是典型的“东大式外交语言”,而不是印方常用的外交表达。这表明双方通过近期的密集互动罕见地达成一致。分析指出,伊朗当前的遭遇不仅让那些“与美国不一致”的国家警醒,也打醒了印度。伊朗发展核力量的计划被美国和以色列联手用军事手段予以重大打击,而且因为其自身国防力量的羸弱而遭受严重损失。印度也是“不被联合国承认”的核国家,曾因为核试验而受到美国和西方的严厉制裁。印媒表示,更关键的是印度的国防实际上也没有实现自主,对俄罗斯、美西方存在依赖。因此在现在的新形势下,新德里意识到不能再与自己最大的邻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军事强国再硬扛下去了。如果那样的话,印度将一直不会有稳定发展经济的周边环境。由此,印度才会与东大达成“罕见的一致”,同样把“发展、合作、协作”作为两国关系的主流,而不再只盯着边境问题,只在“对抗”上面死磕。
为何中国不教训印度?说出来可能不信,印度军队是最好对付的,要说最难缠的,还得是它

为何中国不教训印度?说出来可能不信,印度军队是最好对付的,要说最难缠的,还得是它

为何中国不教训印度?说出来可能不信,印度军队是最好对付的,要说最难缠的,还得是它十五亿难民了。1962年的那次中印战争让印度军队吃了大亏,从那以后,印度在边境一直很谨慎,不敢轻易闹大。边界上虽然偶有摩擦,但都点到为止。可真正让中国保持克制的是,担心一旦印度社会失控边境守不住,那种人潮和混乱怎么应对?假如印度国内局面崩坏,大批难民越过喜马拉雅山,拖家带口冲向边境,中国西藏前线压力可想而知。那种场面不会比战争轻松,动辄就是大面积的人道危机。食物、医疗、安置,样样是麻烦。到时候,外部世界,尤其是西方媒体肯定大做文章,批评中国不够“人道”,最后还可能被逼着收人,无论怎么处理都掉进两难境地。这些年中国在西藏修路建机场不光是发展经济,更是防备突发情况。基础设施打好,调兵运力有保障,面对大规模人口流动也能快点反应。美国这些年一直盯着中印关系,美方希望两家出乱子,自己好坐享其成。中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能用钱解决的就尽量不用武力,这样既能守住稳定,外部舆论也不那么容易指责。中国并不是没能力冲突,而是不想和邻居都被拖进旋涡。动一次手容易,但后果却不是随便能收拾的。印度的矛盾复杂,军队不是最大麻烦,大批难民才是更棘手的,还有可能牵扯到国际舆论和外交麻烦。中国的做法是多修路、多合作,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少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很多人说边境摩擦中国为什么不强硬一点,其实现实比表面复杂得多。中国考虑的是大局,不止是边界那一条线,而是更长远的国家利益。万一印度真乱了,麻烦不是只有一时,可能得十年都收不完场。这种局面下,中国选的是最理智的做法。地区稳定了,发展机会就多,周边国家能一起受益。要是乱起来,没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中国面对的难题,并不只是边境摩擦,而是更深层的社会和地缘风险。正是看到这些隐藏的挑战,中国才会做出稳妥的选择。边防的枪声之下,还有一盘更大的棋。
英国人太了解印度人了,这架因故障停在印度的英军F-35B,从被迫降落在印度机场之

英国人太了解印度人了,这架因故障停在印度的英军F-35B,从被迫降落在印度机场之

英国人太了解印度人了,这架因故障停在印度的英军F-35B,从被迫降落在印度机场之后,几天过去了,始终没有让印度人碰一下。印度人出于好意,建议把这架F-35B移到机库里,被英国拒绝了;印度人有建议,临时搭个棚子,避免日晒雨淋,又被英国人拒绝了。现在,英国人宁愿把机翼拆掉,整机运回英国,也不让印度人碰。英国人这是有多么不信任印度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