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中国空间站

超3100℃!中国空间站“炼丹炉”刷新世界纪录

超3100℃!中国空间站“炼丹炉”刷新世界纪录

近日,在距离地面大约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一台现实版的“炼丹炉”成功把钨合金加热到超过3100℃,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台藏在中国空间站的“太空炼丹炉”,其实就是位于天和核心舱里面的无容器材料实验柜,上天四年来,它...

又刷新一项新纪录!中国空间站有个现实版“炼丹炉”成功将钨合金加热到3100℃

今年7月15日,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携带23项科学实验物资上行中国空间站,开展在轨实验。1个多月来,各项实验进展顺利,其中,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已经完成在轨实验任务,为开展后续研究奠定良好基础。太空微重力为脑疾病新药研发提供...
中国空间站完成空间生命科学在轨实验任务,还刷新一项国际纪录

中国空间站完成空间生命科学在轨实验任务,还刷新一项国际纪录

IT之家8月25日消息,据央视新闻昨日报道,今年7月15日,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携带23项科学实验物资上行中国空间站,开展在轨实验。1个多月来,各项实验进展顺利,其中,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已经完成在轨实验任务,为开展后续研究奠定...
“真的是技不如人?”为啥中国空间站只能上3个人,而国际空间站却能达到十几人? 

“真的是技不如人?”为啥中国空间站只能上3个人,而国际空间站却能达到十几人? 

“真的是技不如人?”为啥中国空间站只能上3个人,而国际空间站却能达到十几人?据媒体2021年7月24日报道,中国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本来就是两种不同的太空工程,国际空间站是由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和欧洲多个国家共同建造的,从1998年开始发射第一个组件,到全部建成用了十几年时间。因为它是由这么多国家一起参与的,所以规模做得特别大,总重量超过400吨,内部空间将近1000立方米。这么大的空间站,自然可以容纳更多宇航员,一般保持6到7人,有时短期甚至能达到十几人。但是,规模大不一定就代表先进或者好用。正是因为这么多国家参与,各个国家造的部件标准不一样,接口也不完全统一,导致了很多问题。比如有些设备重复建设,有些空间被浪费了。实际上,国际空间站虽然这么大,但真正用来做科学实验的舱段只有三个,其他很多空间都是用在了连接、维护和居住功能上。再看中国空间站,我们的设计思路完全不同。中国空间站是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总共由三个舱段组成,重量约66吨,可用空间110立方米。平时保持3名航天员驻守,在交接班的时候最多可以容纳6人。我们选择这样的规模,是经过认真考虑的。并且,要注意空间站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实用、高效、可靠。那么,为什么我们现阶段只上3个人呢?这主要是由现在的载人飞船决定的。神舟飞船每次最多运送3名航天员,这样的设计是最合理的选择。毕竟太空中每增加一个人,都需要解决更多的氧气、水、食物和废物处理问题。虽然我们已经掌握了很先进的生命保障技术,比如能把尿液净化成饮用水,能把呼出的二氧化碳转化成氧气,但目前整个系统的设计最适合3个人使用。值得说明的是,国际空间站虽然能容纳更多人,但他们的生命保障系统经常出问题,维修起来非常麻烦,成本也很高。并且在太空中,航天员的任务不是比谁人多,而是要比谁能更好地完成工作。3名航天员可以很好地分工配合,有人负责操作实验,有人负责维护设备,有人负责与地面联系。这样的分工既高效又安全,而且,我们也不是永远只上3个人。新一代载人飞船已经在研制中,将来最多可以搭载6名航天员,还能运送货物,甚至能把太空实验的样品带回地球。虽然中国空间站建设起步晚一些,但我们的技术很先进。比如,我们的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效率达到30%,比国际空间站的15%高出一倍。我们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也很高,很多操作都可以自动完成,减少了对航天员的依赖。这些技术让我们的空间站虽然规模小一些,但很好用。更重要的是,中国空间站完全是我们自己设计建造的,所有技术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按照计划,国际空间站可能在2025年到2028年间退役,到时候中国可能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在轨空间站的国家。而太空探索不是比谁人多,而是比谁走得更稳更远。中国航天用更紧凑的规模实现了很好的科研能力,用三名航天员完成了很多复杂任务,这背后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非常宝贵。我们的航天发展一步一步走得很扎实,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短期驻留到长期驻留,每个阶段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将来,随着技术发展,中国航天员在太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会越来越好。但不管怎么发展,中国航天的重要特点就是务实,不追求最大,但追求最好;不跟别人攀比,而是专注走好自己的路。总之,中国空间站选择3人驻留模式,是基于现实条件、任务需求和长远发展的综合考量,是明智而务实的选择。这不但不是技不如人的表现,反而展现了中国航天对自身发展道路的准确把握和战略眼光。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来太空中会有更多中国航天员的身影,中国空间站也一定会为人类宇宙探索做出重要的贡献。

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B 累计保障20次出舱任务

记者18日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获悉,在这次任务中,航天员陈冬穿着的空间站舱外航天服B已累计保障20次出舱任务,成为中国空间站首套实现“4年20次”延寿目标的舱外航天服。据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张万欣介绍,中国空间站...
技不如人?为啥中国空间站只能上3个人,而国际空间站却能达到十几人?说的直白一些,

技不如人?为啥中国空间站只能上3个人,而国际空间站却能达到十几人?说的直白一些,

技不如人?为啥中国空间站只能上3个人,而国际空间站却能达到十几人?说的直白一些,差别就是我们是私人别墅,而国际空间站就是群租房,中国空间站是我们自己造的,可以最大化让自己人利用,而国际空间站就不行,是多个国家共用的,他们只能挤一挤。说起空间站容纳人数,这事儿得从设计思路说起。中国空间站起步晚,但后发优势明显,根据国情选规模适中。核心是三个舱:天和、问天、梦天,总重约70吨,活动空间122立方米,常驻3人,短期6人够用。为什么不多建?因为咱们追求高效,资源利用率高。水循环回收95%,太阳能翼先进,供电稳定。每个机柜标准化,实验柜25个,密度大,科研产出不输大站。国际空间站呢,多国合建,从1998年起步,16国参与,总重420吨,体积1000立方米,常驻6-7人,峰值13人。那是庞然大物,舱段多,连接复杂,维护起来费劲。像太阳能阵列老化,得定期换,噪音大,兼容问题多。为什么大?因为多国需求,各家要分资源,实验设施上百个,但协调成本高,效率不一定高。中国空间站全自主,优先本国任务,航天员专注科研,不用分心调解。国际站像大杂院,各国挤一挤,资源分散。中国站更像精装别墅,自己用着舒坦,布局紧凑,整洁有序。技术上,咱们不差,模块化设计先进,轨道高度390公里,阻力小,助推少。国际站400公里,漂移多,得常调整。实验上,中国站生物柜、植物舱创新强,回收系统高效。国际站虽早,但更新慢,藻类堵管常见。中国站噪音低,睡眠好,国际站机械响,影响休息。整体,中国站体积小但性价比高,证明设计聪明。国际站规模大,但老化快,退役在即。中国站扩展潜力大,预留接口,便于加舱。资源分配,中国站自己说了算,科研针对性强。国际站多方妥协,界面多语种,操作繁琐。中国站国产界面,操作顺手。效益对比,中国站在有限空间高产出,国际站协调耗时多。创新点,中国站再生保障系统,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国际站类似但滞后。人数差异,源于战略,中国高效公寓式,国际社区式。各有侧重,不是简单技不如人。中国空间站吸取国际经验,提高利用率,满足国家需求。国际站历史悠久,但维护负担重。中国站晚建,技术跃进,避免老路。像能源效率,中国柔性翼优于国际刚性阵。噪音控制,中国低噪风机,国际泵机振动大。维护,中国远程诊断,国际手动拆卸多。外部,中国机械臂灵活,国际桁架密集。科学容量,中国柜密度高,国际分布杂。轨道,中国阻力小,国际助推频。扩展,中国预留好,国际极限近。理念,中国自主,国际妥协。效益,中国专注,国际分散。创新,中国再生强,国际更新慢。总之,差异在路径,中国选精炼,国际求全面。
技不如人?为啥中国空间站只能上3个人,而国际空间站却能达到十几人? 说的直白

技不如人?为啥中国空间站只能上3个人,而国际空间站却能达到十几人? 说的直白

技不如人?为啥中国空间站只能上3个人,而国际空间站却能达到十几人?说的直白一些,中国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的人数差异,本质上是两种不同建造理念的结果。中国空间站就像咱们自己盖的私人别墅,从设计到使用都是围绕自家需求来的,而国际空间站更像是多国合租的群租房,要协调十多个国家的利益,自然得“挤一挤”。个头儿就不一样。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天和号总长16.6米,直径4.2米,内部空间像个三居室,能住3个人长期生活。国际空间站可大多了,光内部容积就有388立方米,相当于6居室,最多时塞下过19个人。但您猜怎么着?国际空间站的“大”有水分。2024年那次19人在轨,其实是因为美国波音飞船出故障,两名宇航员被迫滞留,加上其他任务乘组才凑出来的,属于特殊情况。平时国际空间站也就维持6个人,和中国空间站的3人配置比起来,人均空间其实差不多。看看功能设计。中国空间站是封闭式模块化设计,管线和设备都藏在舱体里,外表干干净净。国际空间站就不一样了,16个国家各自造舱段,管线和电缆裸露在外,看着跟“太空蜘蛛网”似的,这种开放式设计虽然能塞进更多人,但也带来麻烦。比如俄罗斯舱段漏气的问题,从2019年一直拖到2024年都没彻底解决。中国空间站就没这烦恼,所有系统都是自己设计的,维护起来方便多了。有人说国际空间站人多是因为技术先进,这可有点冤枉中国航天了。中国空间站的核心舱虽然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天和舱里有25个实验柜,国际空间站有31个,数量差不太多。可中国的实验柜技术更先进,比如无容器材料实验柜能把材料加热到3000摄氏度,比国际空间站的2100摄氏度高出一大截,能研究更耐高温的新型材料。还有能源系统,中国用的是柔性砷化镓太阳能电池板,光电转换效率超过30%,供电功率100千瓦;国际空间站的太阳能板效率只有15%,功率90千瓦,还得拖着巨大的桁架结构,每月轨道衰减2公里,每年得花2亿美元买燃料维持高度。从使用效率来看,中国空间站就像精装修的别墅,每个空间都精打细算。天和舱里有独立的睡眠区、卫生间和锻炼设备,宇航员还能通过机械臂在舱外灵活作业。国际空间站虽然大,但多国合用就得“共享资源”。比如俄罗斯舱段负责推进,美国舱段负责供电,一旦某个国家的设备出问题,整个空间站都得跟着受影响。更麻烦的是协调问题,16个国家的科研项目优先级不同,有时候为了抢实验时间,宇航员得在狭小的空间里来回腾挪设备,效率反而低。更何况未来中国空间站也不是只能住3个人。2022年神舟十四号和十五号乘组在空间站会师时,6名宇航员共同生活了5天,证明咱们有能力短时间容纳更多人。只是从长期运营来看,3人配置更符合实际需求。毕竟空间站的主要任务是搞科研,不是搞“太空旅游”。中国空间站已经在轨开展了181项科学实验,涉及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等多个领域,发表了500多篇SCI论文,部分成果已经应用到地面医疗和材料生产中。国际空间站虽然实验数量更多,但很多项目因为协调问题进展缓慢,有些实验数据甚至因为设备老化而失真。说到底,中国空间站的“小”是主动选择的结果。咱们不追求表面的“大而全”,而是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刀刃上。中国航天用100吨的空间站,实现了和国际空间站400吨级相当的科研产出,这才是真正的技术实力。随着未来梦天舱、问天舱的加入,中国空间站还会继续“长大”,但无论怎么扩展,咱们都会坚持“私人别墅”的理念——不图人多热闹,只求用得舒心、干得漂亮。
中国空间站首用验证大模型“悟空AI”

中国空间站首用验证大模型“悟空AI”

记者16日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获悉,在出舱活动准备工作中,一个名叫“悟空AI”的大...截至目前,这个大模型在轨一个月来运行状态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反馈使用效果良好,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在轨智能化应用取得重要进展。...
技不如人?为啥中国空间站只能上3个人,而国际空间站却能达到十几人?中国空间

技不如人?为啥中国空间站只能上3个人,而国际空间站却能达到十几人?中国空间

技不如人?为啥中国空间站只能上3个人,而国际空间站却能达到十几人?中国空间站每次驻留3人,国际空间站却能塞下13人,这不是技术高低的分野,而是两种太空生存逻辑的碰撞。与其说这是“能装多少人”的差距,不如说是“想怎么用”的选择。国际空间站的13人,更像是多国“凑数”的结果,它由16个国家合建,就像一栋被16户人家瓜分的老楼,每户都要给自己留间房、摆上自家的家具。美国要放实验设备,俄罗斯得装对接装置,欧洲航天局还得留个储藏柜,最后只能把公共空间挤成过道。13个人里,7个能分到固定床位就不错了,剩下的只能在舱壁上挂个睡袋“打地铺”。更麻烦的是,各国设备标准不一,电线像蜘蛛网似的缠在舱内,连找个工具都得翻半天,宇航员一半时间得当“太空保洁员”,忙着整理散落的零件、打包堆积的垃圾。这13人的背后,是16国利益平衡的妥协与其说人多,不如说“不得不装这么多人”。中国空间站的3人,则是“够用就好”的精准设计,从一开始,它就没打算迁就谁:天和核心舱加两个实验舱,像一套紧凑的三居室,每个航天员都有独立睡舱,能躺着看地球;物品贴着二维码,扫码就知道在哪、还剩多少;连垃圾都分类打包,从不占用科研空间。这3人不用为“抢设备”吵架,不用为找东西浪费时间,每天能专心做实验,就像装修新家,我们先想“住得舒服、用得方便”,再考虑“要多大”,而不是先凑够房间数,再勉强往里塞人。有人说“人多力量大”,但太空里恰恰相反,国际空间站13人挤在一起时,常常因为设备不够用而互相等,一个实验要协调好几个国家的时间;中国空间站3人配合默契,一人操作设备,一人记录数据,一人准备下一项实验,效率反而更高。就像办公室,10个人挤在小隔间里抢打印机,未必比3个人在宽敞空间里分工协作做得多。更关键的是,两者的“家底”完全不同,国际空间站是上世纪90年代的设计,就像一台老旧的组装电脑,零件来自不同品牌,勉强凑合用。而中国空间站用的是2020年代的新技术,柔性太阳能板发电效率是它的两倍,再生生保系统能把90%的水和氧气循环利用,就像一台刚上市的新款笔记本,轻巧却能跑复杂程序。说到底,太空探索从来不是“比谁的房子大、住的人多”,国际空间站的13人,是历史遗留的“合租难题”;中国空间站的3人,是按需设计的“独居智慧”。就像居家过日子,有人喜欢热闹的合租,有人偏爱简洁的独居,关键是过得舒服、用得顺手。毕竟,在太空里,能安安稳稳做实验、平平安安回家,比“能装多少人”重要得多。
中国空间站首次应用悟空AI大模型助力神二十航天员

中国空间站首次应用悟空AI大模型助力神二十航天员

[中国空间站首次应用验证大模型“悟空AI”,神二十航天员乘组使用效果良好]据新华社,神二十航天员在出舱活动准备工作中,一个名叫“悟空AI”的大模型发挥了辅助支撑作用,为航天员在轨工作提供了智能化、专业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