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中国中铁

中国铁建上半年营收4892亿元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8月30日,中国铁建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尽管受行业环境影响,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4891.99亿元;资产结构稳健,截至6月末,总资产达2.01万亿元,较2024年年末增长7.72%;降本增效成效显著,管理...
政策红利下的板块与个股机会(9月1日—9月5日)9月1日:政策密集落地,多领域

政策红利下的板块与个股机会(9月1日—9月5日)9月1日:政策密集落地,多领域

政策红利下的板块与个股机会(9月1日—9月5日)9月1日:政策密集落地,多领域迎结构性机遇当日四条政策覆盖消费提振、粮食安全、能源流通、智能家居标准化,形成“民生保障+消费升级+科技赋能”的组合拳,直接撬动产业链上下游。1.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影响板块:消费电子、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立讯精密:AirPods、AppleWatch等消费电子代工龙头,占据全球TWS耳机70%以上份额,消费贷款贴息将直接刺激终端换机需求,公司作为“果链”核心受益显著。中国中免:国内免税行业绝对龙头,三亚/海口免税店春节期间单日销售额突破2亿元,消费政策与文旅复苏共振,叠加“免税+非遗”主题活动,有望进一步打开海南离岛免税增长空间。格力电器:空调市占率连续16年第一,智能家居布局同时受益于消费贴息与次日“智能家电语音国标”落地,形成政策叠加效应。2.上海粮食安全条例实施影响板块:农业、食品加工、粮食储备。牧原股份:国内生猪养殖龙头,年出栏量超4000万头,粮食安全政策下生猪稳产保供是核心,公司通过“全自养+全链条”模式保障肉类供应稳定性。温氏股份:肉鸡年出栏量超12亿只,8大屠宰厂实现48小时冷链全国覆盖,供港标准保障食品安全,政策将加速禽肉产业链整合。海大集团:饲料行业龙头,通过“百余种原料数据库+无豆粕配方”技术降低进口依赖,年产能超4000万吨,直接受益于养殖端饲料需求增长。金龙鱼:食用油加工与粮食储备龙头,“6步鲜米精控技术”减少5%田间损失,智能粮温检测系统保障储备安全,订单农业模式带动农户种粮积极性。3.成品油流通管理办法实施影响板块:石油加工、石油零售、能源基础设施。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桶油”占据国内成品油零售70%以上市场份额,政策规范加油站运营后,其标准化服务与渠道优势进一步巩固,同时受益于油库、管道等基础设施投资增加。荣盛石化、东方盛虹:民营炼化龙头,年炼化产能均超千万吨,政策落地后行业集中度提升,其精细化管理与成本优势有望扩大市场份额。4.智能家电语音交互国标发布影响板块:智能家居、消费电子、通信设备。美的集团:全屋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家电智能互联,无风感空调、双A级冰箱等产品搭载AI节能算法,率先适配语音国标,形成“硬件+软件+服务”生态闭环。海尔智家:三翼鸟场景品牌覆盖8大空间20个智慧场景,“磁控冷鲜”“3D透视烘干”等原创技术支撑硬件优势,智家大脑实现自然交互与主动服务,用户粘性持续提升。中国移动:“和家亲”APP管理2500余款智能终端,移动闪联技术实现“上电即联网”,通信网络覆盖为智能家居互联提供底层支撑,智慧家庭用户超3.73亿。9月3日:东方经济论坛开幕,基建与物流产业链发力论坛聚焦国际经济合作,“修路、建桥、港口、快递”等基建与物流领域是合作重点,央企龙头与细分赛道领军者直接受益。影响板块:基础建设、交通物流。中国交建:高速公路、跨海大桥建设主力,近期中标俄罗斯远东地区基建项目,国际工程业务占比超30%,东方经济论坛将带来新增订单预期。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国内铁路基建双寡头,2024年合计中标沪苏湖高铁、集大原高铁等超千亿项目,技术优势巩固行业地位。中国电建:水利、电力工程出海核心,同时参与国内特高压、新能源基建,业务多元化分散周期风险。9月4日:航空工业大会召开,聚焦“飞机心脏+材料创新”大会围绕“战斗机→飞机零件→超材料”展开,航空装备国产化与高端制造升级是核心,技术壁垒高的细分龙头受益。影响板块:航空工业、航空装备、高端制造。中航成飞:歼-20战斗机整机制造龙头,军品订单饱满,同时布局无人机,技术外溢带动飞机零件业务增长。中航沈飞:歼-15、歼-35舰载机核心供应商,隐身技术与航电系统国内领先,受益于航母编队扩张需求。光启技术:超材料用于军机隐身涂层、无人机结构件,技术稀缺性强,订单可见性明确。航发动力:航空发动机国产化核心,军民用市场双拓展,维修业务毛利率超40%。9月5日:低空经济大会启幕,无人机+通航商业化加速低空经济政策破冰,“无人机送货→军民用无人机→通航飞机”商业化落地,航空装备与通信设备需求释放。影响板块:航空工业、航空装备、通信设备。中航成飞:无人机整机与零件一体化供应,技术优势延伸至民用领域。顺丰控股:无人机物流试点龙头,已在深圳、江西布局“无人机+干线+末端”三级网络,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痛点,政策开放后商业化规模有望爆发。航天彩虹:军民用无人机双龙头,产品覆盖察打一体无人机、农业植保机,技术储备深厚。中兴通讯:5G通信保障低空设备联网,无人机指挥系统核心供应商,同时布局“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技术适配低空经济场景。本文涉及资讯、数据等内容来自网络,不构成投资建议!

中国中铁2025年上半年营收5110.93亿元 净利润118.27亿元

报告期内,中国中铁总资产达到2.38万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5.3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3667.5亿元,同比增长3.39%。期内,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下降5.93%,为5110.93亿元;利润总额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下降...

中国铁建股价下跌1.82%上半年新签合同额1.06万亿元

中国铁建股价报8.11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0.15元,跌幅1.82%。开盘价为8.27元,最高触及8.28元,最低下探至8.11元,成交量为771119手,成交额达6.32亿元。中国铁建属于工程建设板块,是中国领先的综合性建设集团,业务涵盖工程...

中国铁建签约智利24公里巴图科铁路项目

观点网讯:8月27日,中国铁建与智利政府在圣地亚哥首都大区伦卡市正式签署巴图科铁路项目合同,项目全长24公里,连接金塔诺马尔市与巴图科市,并同步修复既有货运线路。根据公开资料整理,项目将新建6座车站、6座铁路桥,并...
1997年,中国向德国购买两台盾构机,德国不仅报价3.5亿一台,送来的还是旧的,

1997年,中国向德国购买两台盾构机,德国不仅报价3.5亿一台,送来的还是旧的,

1997年,中国向德国购买两台盾构机,德国不仅报价3.5亿一台,送来的还是旧的,谁知20多年后,德国才知道什么叫做风水轮流转......1997年,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正热火朝天,秦岭隧道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急需盾构机这种硬家伙。当时这技术被德国、日本、美国几家垄断,中国没得选,只能找德国买。德国公司摆足了谱,报价3.5亿一台,总共两台7个亿,还不给还价。更气人的是,送来的居然是二手货。中方顶着工期压力,咬牙签了合同,心想总算能解决问题了吧?结果这只是噩梦的开始。机器一到工地,麻烦就来了。刀盘卡死、液压漏油,动不动就趴窝,工程进度拖得一塌糊涂。修机器还得请德国专家,一天3000美元不说,还拉警戒线不让中方工程师靠近。有一次,中方技术员发现德方图纸有问题,想问清楚,结果德国人开口就要1万美元一个问题。为了不耽误工期,中方硬是多掏了20万美元,等德国人飞过来“高姿态”处理。这哪是合作啊,简直是敲竹杠!这事儿让中国工程界憋了一肚子火。技术被卡脖子,花了大价钱还得看人脸色,这滋味谁受得了?从那时起,中国下定决心:盾构机这东西,咱们得自己搞出来!1997年的教训不是白受的,国家直接把盾构机研发塞进了“863计划”,这是要动真格的了。可这玩意儿不是随便能搞定的,涉及机械、电子、液压一大堆领域,技术壁垒高得吓人,国外还死死捂着不放。中国工程师们只能从零起步,在洛阳的厂房里没日没夜地干。研发路上全是坑。刀盘设计是个大难题,测试时经常断裂,碎片飞得满地都是,团队得连夜调整材料和工艺。控制系统更复杂,国外不给参考,只能自己摸索。那时候没啥高大上的设备,全靠人脑和双手一点点试出来。2008年,第一台自主盾构机“中铁一号”终于下线,在成都地铁项目跟德国机器正面刚。结果呢?每天多掘进10米,故障还少,外方人都看呆了。从这以后,中国盾构机就开了挂。沪通长江隧道、雅万高铁这些大工程,全都用上了国产货。到现在,中国盾构机占了全球70%的市场,出口30多个国家,一台价格也就2500万到5000万,性价比直接把当年的进口价甩了几条街。这逆袭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靠的是无数工程师的硬扛。拿贺飞来说,这哥们儿是贵州山村出来的,从小就爱鼓捣机械,后来考进贵州大学,毕业后进了中国中铁工程装备集团。他从基层干起,参与了刀盘、控制系统这些核心部件的设计。2009年在重庆项目,他负责9台硬岩盾构机的后配套设计,工期紧得要命,他带着团队连轴转,终于按时交货。2012年,他又挑头设计“永吉号”硬岩掘进机,性能直接吊打国外货。2020年,他搞出了全球首台矿用小转弯TBM“贵能1号”,煤矿效率蹭蹭往上涨。20多年过去了,当年牛气哄哄的德国盾构机产业现在咋样了?市场份额被中国抢了大半,技术优势也没了,只能眼睁睁看着中国货横扫全球。德国人可能怎么也想不到,当年卖个二手货还敲竹杠,会给自己挖这么大一个坑。如今中国盾构机不光便宜,性能还更好,国外客户都排着队买。风水轮流转,这句话真是应得不能再应了。这事儿放到整个中国制造业来看,就是个缩影。1997年被卡脖子,逼得咱们自己动手,现在不光能自给自足,还把老外挤得没脾气。核心技术这东西,靠买是买不来的,只能靠自己拼出来。

【#中国中铁就尖扎黄河特大桥事故致歉#,原因正调查!合同额披露】#尖扎黄河特大桥

【#中国中铁就尖扎黄河特大桥事故致歉#,原因正调查!合同额披露】#尖扎黄河特大桥合同额约4.36亿元#8月24日,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发布公告称,尖扎黄河特大桥辅助钢梁架设的吊索塔架前端扣索突然崩断,截至目前造成12人遇难、4人失联。“公司对本次事故不幸遇难者表示沉痛哀悼,并对遇难者家属表达歉意。”根据公告,8月22日3时10分左右,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全资子公司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施工的川青铁路青海段尖扎黄河特大桥,辅助钢梁架设的吊索塔架前端扣索突然崩断,截至目前造成12人遇难、4人失联。事故发生后,公司及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相关负责人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应急抢险、人员搜救和相关调查工作。目前,现场应急和搜救等相关工作正有序开展,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之中。公告称,公司对本次事故不幸遇难者表示沉痛哀悼,并对遇难者家属表达歉意。公司将深刻汲取教训,落实好企业主体责任,妥善处理相关后续工作。尖扎黄河特大桥全长1596.2米,合同额约4.36亿元。“本次事故不会对公司生产经营及业绩产生重大影响。”#中国中铁回应尖扎黄河特大桥事故#
中国铁建全资子公司新增一项118300.00万元的招标项目

中国铁建全资子公司新增一项118300.00万元的招标项目

快查APP显示,中国铁建相关公司中铁二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于2025年8月14日发布一则招标信息,项目名称为中铁25局深圳27号线项目(柴油)采购招标公告,预算金额为118300.00万元。快查股权穿透数据显示,该公司为中国铁建全资子...
#没人比我们更懂从弱到强#八十年前,神州大地满目疮痍。但就是从这样的荒芜里,不

#没人比我们更懂从弱到强#八十年前,神州大地满目疮痍。但就是从这样的荒芜里,不

#没人比我们更懂从弱到强#八十年前,神州大地满目疮痍。但就是从这样的荒芜里,不认命的中国人咬牙拼搏,重塑山河。戈壁滩头,升腾的不仅是蘑菇云,更是几代人咬紧牙关的倔强;断壁残垣间,架起的不只是钢铁大桥,更是我们挺直的脊梁;上九天揽月,探万米深地……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在无数个日夜的接力中,被一代又一代人亲手点亮。
美媒采访越南,询问越南建设北南高铁的钱,从哪里来?越南这个邻国,正为一条连

美媒采访越南,询问越南建设北南高铁的钱,从哪里来?越南这个邻国,正为一条连

美媒采访越南,询问越南建设北南高铁的钱,从哪里来?越南这个邻国,正为一条连接南北的高铁忙碌着。这项目不是小打小闹,总投资670亿美元,够建好几座大城市的基础设施。我们中国人一看,就想起自家高铁从无到有、如今四通八达的历程。项目从2010年就开始琢磨,当时越南找日本谈技术援助和贷款。日本报价高,越南觉得负担重,国会直接否决。之后转全球招标,条件是技术转让和本地生产40%,欧洲企业一看不划算,就撤了。2018年左右,又和中国企业聊,中国中铁出方案投资580亿换50年运营权,越南想留控制权,谈崩了。这些事儿,说白了就是想少花钱多办事儿,结果合作伙伴都溜了。现在,项目在2024年11月30日获国会批,计划2026年动工,到2035年通车。线路1541公里,从河内直达胡志明市,能把旅行时间从30小时砍到5小时多,对经济拉动大。资金咋办?越南先靠国内,首富潘日旺旗下VinSpeed在2025年5月提610亿方案,政府初步支持。6月,Thaco集团也跟进,Siemens表态想掺和。政府还说以独立自力更生精神,不用外资贷款,优先国家预算和政府债券。这儿就说到标题那事儿。美国媒体挺关注这笔钱从哪儿来。像AP新闻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在2024年11月报道项目批准时,就点出越南优先国内资金,但如果外资贷款条件好,也可能考虑。记者们采访越南官员,追问巨额投资来源,官员强调自力更生,不依赖外部,避免债务陷阱。这采访直击痛点,因为过去外资谈不拢,现在转内需,能行吗?其实,越南这步走得务实。周边国家高铁发展快,中国中老铁路已通,老挝借此连上出海通道。越南若不赶紧,交通优势就没了。转向私人投资和本土资源,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我们中国高铁经验告诉大家,起步时也靠国家主导加市场力量,逐步建起世界最大网络。越南学这个,能避开外资条件严的坑。不过,融资缺口还大,500多亿得填上。世界银行早被接触过,总理范明政在2024年7月会见行长,申请低息支持,但评估债务能力和环境影响,条件不松。越南没急着答应,转而推本土企业。像VinSpeed方案,覆盖建设到运营,政府只管监管。这模式接地气,减少风险。长远看,项目成败在执行。越南需平衡自主和合作,别再像过去反复。借鉴中国做法,技术创新加互惠,就能稳。周边互联互通,对我们“一带一路”也是好事,大家共赢。越南高铁这事儿,提醒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得靠自己主心骨。美媒问资金来源,答案其实在行动里:自强不息,加点智慧合作,就能通车那天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