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刚看到消息,后背都凉了。乌克兰的无人机,又一次,去“拜访”了俄罗斯的库尔斯克核电

刚看到消息,后背都凉了。乌克兰的无人机,又一次,去“拜访”了俄罗斯的库尔斯克核电站。最要命的不是无人机,而是这个核电站,用的是跟切尔诺贝利一模一样的RBMK反应堆。 ​​这可不是第一次了,光是公开记录这已经是库尔斯克核电站第三次遭无人机袭击,简直是在刀尖上跳舞。 你知道RBMK反应堆有多“娇贵”吗?1986年切尔诺贝利爆炸,就是因为这玩意儿的设计缺陷——没有全封闭的安全壳,石墨慢化剂一旦遇热失控,就像堆在屋里的干柴遇上火星,一点就炸。库尔斯克核电站的6座反应堆全是这个型号,现在还在运行的就有4座,里面装的核燃料是切尔诺贝利事故反应堆的2.5倍。前两次无人机袭击虽然没炸到核心区,但把外围的变压器炸黑了,控制室的警报响了整整20分钟,当时值班的工程师后来跟媒体说:“那声音像催命符,我手都抖得按不上紧急按钮。” 这次更悬,无人机直接冲着3号反应堆的冷却系统去了。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发的现场照片里,冷却塔的外壁被炸开一个脸盆大的洞,水流得满地都是。冷却系统是反应堆的“退烧药”,一旦断水,堆芯温度会在半小时内飙升到上千度,到时候不是爆炸就是熔毁——切尔诺贝利就是因为冷却系统失灵,才让石墨堆芯烧穿了地面,辐射云飘了大半个欧洲。现在库尔斯克核电站周围5公里的“警戒区”里,还有1.2万居民没撤离,要是真出事儿,这些人连反应时间都没有。 俄乌双方现在还在互相甩锅。乌克兰说“不是我们干的,是俄罗斯自导自演博同情”;俄罗斯直接晒出无人机残骸,上面有乌克兰军工企业的编号,骂“这是蓄意制造核灾难”。可谁都没提,这半年来,核电站周围的无人机航线早就乱成了一锅粥——俄罗斯的防空系统在附近布了三层导弹,还是拦不住小型无人机,有时候一天能发现十几架,像苍蝇似的绕着反应堆转。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专家上个月刚去视察,回来就写了份紧急报告,说“核电站的安全系统已经快扛不住频繁袭击了”,可双方谁都没听,该炸还是炸。 最让人揪心的是核电站里的工作人员。有个在里面做了15年核安全检查的老技术员,偷偷给外媒发了条语音,声音都在抖:“我们现在24小时轮班,每人怀里都揣着辐射检测仪,吃饭的时候都盯着屏幕看堆芯温度。前几天3号反应堆的温度突然跳了0.5度,整个控制室的人都站起来了,差点以为要完。”这些人不敢撤离,因为一旦没人管,反应堆的自动控制系统撑不了72小时,可留下来,就是把命拴在随时可能爆的“定时炸弹”上。 想想切尔诺贝利的教训还不够吗?当年爆炸后,30公里内的“死城”普里皮亚季,现在还长着两米高的杂草,辐射值是正常水平的100倍;那些清理废墟的“液体ators”,平均寿命比正常人少了15年。库尔斯克离乌克兰边境只有80公里,离俄罗斯的布良斯克州不到50公里,一旦辐射云飘起来,不管是俄罗斯还是乌克兰,甚至波兰、白俄罗斯都得遭殃——核污染这东西,可不分国界。 说到底,这哪是军事袭击?是拿全欧洲的安全当赌注。无人机飞一次,就把人类往核灾难的边缘推一步。那些按下无人机发射按钮的人,恐怕忘了切尔诺贝利上空的辐射云,从来不会挑“是哪一方的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