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警告日本 日本因俄罗斯战机侵犯其领空提起抗议,以此来抹黑俄罗斯,万没想到,人家俄罗斯的回答,让日本更失面。 但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的回应犹如一记重拳,不仅直指日本“战败国”身份,更抛出灵魂拷问:“为何不抗议美军基地?” 根据日本防卫省公布航线图,俄军战机确实贴近竹岛(韩称独岛)周边防空识别区飞行,但始终保持在公海上空。这种“擦边球”战术北约战机也常用,俄军本次行动的特殊性在于:两架苏-35护航着图-214SR侦察机,该机型专为核潜艇部队提供通信中继。 军事分析人士指出,俄军选择在美日韩联合军演期间行动,明显是针对性示威。但扎哈罗娃的聪明之处在于,她避开技术争议,直接升级到法理层面,用“战败国无权抗议”的论断打乱日本节奏。这种策略类似2016年俄军撤离叙利亚时的舆论战手法。 扎哈罗娃提及的《旧金山和约》第2条确实规定日本放弃海外领土主权,但1956年日苏联合宣言已恢复外交关系。 俄方此时重提旧事,意在牵制日本介入乌克兰危机。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日本对乌军援已达30亿美元,包括无人机干扰系统等敏感技术。 更深的考量是北方四岛(俄称南千岛群岛)问题,俄军近期在择捉岛部署S-400系统,日本却未像2014年那样强烈抗议。 这种沉默让莫斯科嗅到机会,试图通过强势回应固化现状。哈佛大学历史学家指出,这让人想起1972年苏联以“战胜国权利”为由拒绝归还齿舞群岛的旧事。 扎哈罗娃的质问戳中日本痛点,2024年冲绳美军基地发生燃油泄漏事故,污染当地水源,日本政府仅获象征性赔偿。对比2023年俄渔船在北海道捕捞海胆被扣时俄方的激烈反应,这种差别对待确实明显。 但日本有其苦衷:5.3万驻日美军不仅是安全保障,更是政治枷锁。2024年美日《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定》修订后,美军优先权进一步扩大。前自卫队将领透露,基地问题已成历任首相“不敢碰的高压线”。 俄军机频繁现身日本海,实为更大战略的一环。随着中俄联合巡航常态化,俄需要展示在亚太的军事存在。选择日本而非韩国作为示威对象,既因历史包袱可资利用,也因日俄贸易额仅占俄外贸2%,制裁代价可控。 更深层目标是测试美日同盟韧性。特朗普重返白宫后,要求日韩承担更多军费,同盟关系出现微妙变化。俄方此次强硬回应,实为探视美日协调机制是否出现裂缝。这种试探与2017年克里姆林宫测试北约东翼防御的做法如出一辙。 面对扎哈罗娃的诘难,日本外相只能重申“基于国际法的秩序”,这种苍白回应暴露外交困局。但日本也在寻求破局:2025年加速推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联合德国、印度等“争常”国家施压。同时与法国海军在印度洋举行联合军演,展现多边外交姿态。 最值得关注的是日元国际化进程。日本央行2024年推出数字日元,试图削弱美元霸权。这种“金融突围”可能比军事动作更让美国担忧,也解释为何扎哈罗娃要敲打日本——俄方清楚经济手段才是东京的真正杀招。 事件反映亚太地区进入新一轮调整期。美国要求日本部署中程导弹,韩国推进“战略自主”,朝鲜试射新型卫星,各方都在重新定位。俄罗斯此时强势介入,意在防止形成反俄统一战线。 中国因素也不容忽视。中日韩自贸区谈判重启在即,俄罗斯担忧三国经济整合削弱其影响力。通过制造日俄摩擦,莫斯科可牵制东京对华靠拢。这种“离间计”在19世纪英俄大博弈中屡见不鲜。 扎哈罗娃的“战败国”论虽显粗暴,但揭示国际法执行中的双重标准。联合国宪章第107条确实保留对敌国条款,但冷战结束后已成空文。俄方此时引用,恰暴露国际秩序仍受强权政治影响。 日本法学家指出,若严格按《旧金山和约》,冲绳法律地位也存争议。但美国通过1972年“归还冲绳”既成事实,国际社会予以默认。这种历史修正主义如今被俄罗斯效仿,对战后体系构成新挑战。 短期看,日本将加强日美同盟对冲风险。防卫省已申请2026财年增购12架F-35,并在北海道部署新型雷达。但长期需平衡中美俄三边关系,类似1970年代田中角荣的“等距离外交”或再现。 俄罗斯则可能加大心理战力度。网络攻击显示,俄黑客团体已锁定日本核电系统,这种非对称威慑比军机巡航更致命。日本需要构建包括网络安全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 扎哈罗娃的三连问,表面是外交争吵,实为大国博弈的缩影。它既暴露日本在战后秩序中的尴尬地位,也显示俄罗斯在亚太的进取姿态。更深刻的是,这场风波预示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正在松动,强权政治的阴影再次笼罩国际舞台。